種竹

· 元稹
昔公憐我直,比之秋竹竿。 秋來苦相憶,種竹廳前看。 失地顏色改,傷根枝葉殘。 清風猶淅淅,高節空團團。 鳴蟬聒暮景,跳蛙集幽闌。 塵土復晝夜,梢雲良獨難。 丹丘信云遠,安得臨仙壇。 瘴江冬草緑,何人驚歳寒。 可憐亭亭榦,一一青琅玕。 孤鳳竟不至,坐傷時節闌。
拼音

注釋

憐我直:一作「憐有直」。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昔公:曾經的那位長者(此處可具體結合作者與相關人物關聯理解,可能是敬重之人)。
  • :正直。
  • :比作。
  • 淅淅(xī xī):形容風聲。
  • 高節:竹子高聳挺拔的枝節,常用來喻高潔的品節。
  • 團團:圓貌,這裏形容竹子的竿圓潤。
  • (guō):聲音嘈雜,使人厭煩。
  • 暮景:傍晚的景色,這裏指傍晚時分。
  • 幽闌:幽靜的欄杆處。
  • 梢雲:竹子的梢頭高聳入雲,意爲竹子長大長高。良獨難:實在是非常困難。
  • 丹丘:神話中神仙所居之地,晝夜長明。
  • :確實,的確。
  • 瘴江:古時認爲嶺南地區溼熱多瘴氣,所以稱當地的江河爲瘴江 。
  • 歲寒:一年中的寒冷季節,常比喻困境或忠貞的操守。
  • 亭亭:形容竹子修長挺拔的樣子。
  • 琅玕(láng gān):常指美玉,這裏用來比喻竹子青潤美好的樣子。
  • 孤鳳:孤獨的鳳凰,常象徵高潔、珍貴之人或事物。
  • 坐傷:因而傷感。
  • 時節闌:時節將盡。

翻譯

曾經您憐惜我爲人正直,把我比作秋天的竹竿。秋天一到我便苦苦地思念您,於是在廳前種下竹子來觀賞。離開了適宜生長的土地,竹子的色澤改變,根受損傷枝葉也殘敗了。清風依舊輕輕吹拂,竹子雖有高聳圓潤的枝節卻也空自美好。傍晚時鳴蟬嘈雜鳴叫,跳蛙聚集在幽靜的欄杆邊。灰塵不分晝夜地瀰漫,竹子想要高聳入雲實在艱難。仙境實在太過遙遠,怎能前往仙人的祭壇。在這嶺南瘴江之地冬天雜草都還是綠的,有誰會爲歲寒而驚心呢。那修長美好的竹子竿,每一根都如青潤的美玉般。可孤獨的鳳凰終究沒有到來,我因時節流逝而滿心傷感。

賞析

這首詩以種竹爲線索,抒發作者多種複雜情感。開篇回憶往昔被人讚許正直比作秋竹竿,體現出曾經得到的賞識與認同,爲全詩奠定情感基調。接着寫種竹,描繪竹子移栽後生長不佳之態,如「失地顏色改,傷根枝葉殘」,既寫實竹子處境,也暗喻自身困境。清風下竹子雖有高節卻難伸展,是借竹子境遇訴自己抱負難展的無奈。環境描寫「鳴蟬聒暮景,跳蛙集幽闌。塵土復晝夜」更營造壓抑氛圍,強化這種艱難之感。「丹丘」「仙壇」等意象看似超脫,實則反映出作者在現實苦悶中對仙境般理想境地的嚮往。「瘴江冬草綠」表明當地氣候與中原不同,以他人對歲寒無畏襯托自己的孤獨與堅守。「可憐亭亭幹,一一青琅玕」再次描繪竹子美好姿態,卻盼不來孤鳳,「坐傷時節闌」表達時光流逝抱負未酬的傷感,將個人身世之感與對美好難至、時光不再的悲嘆融爲一體 ,情感真摯深沉,藝術表現上託物言志,借竹子自況,使情感表達更加含蓄而富有韻味。

元稹

元稹

元稹,字微之,別字威明,唐洛陽人(今河南洛陽)。父元寬,母鄭氏。爲北魏宗室鮮卑族拓跋部後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孫。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樂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並稱“元白”。 ► 89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