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爲而無以爲;下德無爲而有以爲。上仁爲之而無以爲;上義爲之而有以爲。上禮爲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拼音
所属合集
譯文
具備“上德”的人不表現爲外在的有德,因此實際上是有“德”;具備“下德”的人表現爲外在的不離失“道”,因此實際是沒有“德”的。“上德”之人順應自然無心作爲,“下德”之人順應自然而有心作爲。上仁之人要有所作爲卻沒有迴應他,於是就揚着胳膊強引別人。所以,失去了“道”而後纔有“德”,失去了“德”而後纔有“仁”,失去了“仁”而後纔有“義”,失去了義而後纔有禮。“禮”這個東西,是忠信不足的產物,而且是禍亂的開端。所謂“先知”,不過是“道”的虛華,由此愚昧開始產生。所以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於澆薄;存心樸實,不居於虛華。所以要捨棄澆薄虛華而採取樸實敦厚。
注釋
上德不德:不德,不表現爲形式上的“德”。此句意爲,具備上德的人,因任自然,不表現爲形式上的德。
下德不失德:下德的人恪守形式上的“德”,不失德即形式上不離開德。
無德:無法體現真正的德。
上德無爲而無以爲:以,心、故意。無以爲,即無心作爲。此句意爲:上德之人順應自然而無心作爲。
下德無爲而有以爲:此句與上句相對應,即下德之人順任自然而有意作爲。
攘臂而扔之:攘臂,伸出手臂;扔,意爲強力牽引。
薄:不足、衰薄。
首:開始、開端。
前識者:先知先覺者,有先見之明者。
華:虛華。
處其願:立身敦厚、樸實。
薄:指禮之衰薄。
賞析
《道德經》一方面是談“道”,一方面是論“德”。老子認爲“上德”是完全合乎“道”的精神。二十一章曾寫道:“孔德之客,唯道是從”;二十八章說:“爲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爲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五十一章說,“生而不有,爲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以上所講的“孔德”、“常德”、“玄德”都是指這裏所講的“上德”。從政治角度去分析和理解所謂“上德”,我們認爲它不同於儒家所講的“德政”。老子批評儒家“德政”不顧客觀實際情況,僅憑人的主觀意志加以推行,這不是“上德”,而是“不德”;而老子的“上德”則是“無以爲”、“無爲”,它不脫離客觀的自然規律,施政者沒有功利的意圖,不單憑主觀意願辦事,這樣做的結果當然是無爲而無不爲,即把“道”的精神充分體現在人間,所以又是“有德”。但是“下德”是“有以爲”的“無爲”,但卻抱着功利的目的,任着主觀意志辦事。在本章裏,老子把政治分成了兩個類型、五個層次。兩個類型即“無爲”和“有爲”。“道”和“德”屬於“無爲”的類型;仁、義、禮屬“有爲”的類型。五個層次是道、德、仁、義、禮。這五個層次中,德和仁是最高標準,但“德”只是指“上德”,不是“下德”。失道而後德,這是在無爲的類型內部說的,失道則淪爲下德,那就與上仁相差無幾了。失德而後仁,這是指離開了“無爲”的類型纔有了仁。仁已經是“有爲”、“爲之”了,所以“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就是在“有爲”範圍內所顯示出來的不同層次。在本章裏,老子用了“大丈夫”一詞,是全書唯一使用的名詞,過去有人將此解釋爲“智慧很高的人”,原意大約相同於此,但其中也包含有豪爽、果敢、剛毅的內容。老子感受到人際關係愈來愈難以相處,所以在十分激動的情緒下使用了“大丈夫”這個詞,並說“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本章使用了一些具體的規範把人的思想行爲定着在固定的形式中,即按忠信行事,不執行澆薄的禮。所以老子對政治的最低要求是摒去“薄”和“華”,恢復“厚”和“實”。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攘臂:捋起衣袖,伸出胳膊。攘(rǎng)。 扔:牽引。
繙譯
具有高尚品德的人不表現爲外在的有德,因此實際上是有品德;品德低下的人表現爲外在的不失去品德,因此實際上沒有品德。高尚品德的人順其自然而無心作爲;品德低下的人順其自然但有意去作爲。上仁的人有所作爲卻出於無意;上義的人有所作爲且出於有意。上禮的人有所作爲但如果沒有人廻應,就會捋起袖子伸出胳膊強迫他人服從。所以失去了“道”而後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後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後才有“義”,失去了“義”而後才有“禮”。“禮”這個東西,是忠信不足的表現,而且是禍亂的開耑。所謂先見之明,衹是“道”的虛華,是愚昧的開始。因此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於淺薄;存心樸實,不居於虛華。所以要捨棄淺薄虛華而採取敦厚樸實。
賞析
這一章老子論述了道德仁義禮的關系及不同層次。他強調真正的“上德”是內在的、自然無爲的,而不是表麪的追求。隨著對“道”的背離,才有了外在的德、仁、義、禮等層次。他批判過分強調禮,認爲這是忠信不足的表現,揭示了表麪形式可能掩蓋內在的缺失。同時提醒人們應追求內在的敦厚樸實,而非淺薄虛華。這反映了老子對社會現實和人性的深刻洞察,具有深刻的哲學思考和警示意義。
老子
春秋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諡伯陽。籍貫等信息尚有爭議(籍貫苦縣厲鄉曲仁里,一說即今河南省鹿邑縣,一說為安徽省亳州市)。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因與李唐皇室同姓而被追封爲圣祖太上玄元皇帝。其故里苦縣亦因之先後更名爲眞源縣、衞眞縣、鹿邑縣。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真偽亦尚存爭議),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爲而治,其學説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爲道祖。
► 81篇诗文
老子的其他作品
- 《 道德經(第三十四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十七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六十六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七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二十四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四十八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四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六十三章) 》 —— [ 周 ] 老子
相关推荐
- 《 道德經(第五十三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十七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七十八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二十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六十七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四十二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十八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七十九章) 》 —— [ 周 ] 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