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譯文
大道廣泛流行,左右上下無所不到。萬物依賴它生長而不推辭,完成了功業,辦妥了事業,而不佔有名譽。它養育萬物而不自以爲主,可以稱它爲「小」,萬物歸附而不自以爲主宰,可以稱它爲「大」。正因爲他不自以爲偉大,所以才能成就它的偉大、完成它的偉大。
注釋
泛:廣泛或氾濫。
辭:言詞,稱說。不辭,意爲不說三道四,不推辭、不辭讓。
不有:不自以爲有功。
衣養:一本作「衣被」,意爲覆蓋。
不爲主:不自以爲主宰。
常無慾:一本無此二字,認爲此乃衍文。
小:渺小。
大:偉大。
賞析
在學術界,關於老子的「道」的屬性,有幾種不同觀點,最典型的主要是唯物論和唯心論截然對立的觀點。持「唯心論」觀點的學者認爲「老子的『道』是一个超時空的無差別的絶對靜止的精神本體」。對此,張松如認爲,「我們不這樣看。『大道汜兮,其可左右』,怎麽能是『絶對靜止的精神本體』呢?而且,就它覆育萬物,而不自以爲是主宰這方面看,『則恆無欲也,可名小於』;就萬物歸附它,而不知道誰是主宰這方面看:『則恆無名也,可名於大』。無欲、無名、可小、可大,這个『道』又怎麽能是『超時空的無差別』呢?」許多學者認爲,「道」作爲抽象槪念,它旣不表現物質現實事物的本身,也不能離開形式推論或理論假設的思想,它只是由思維形式表述的一些東西,幷不直接適用於對待客觀現實的事物和現象(張松如《老子校讀》第206頁)。我們同意張松如的觀點,「道」是一箇物質性的槪念,它雖然是耳、目、觸、嗅諸感覺器官都不能感受到的,但它卻實實在在地存在於自然界,而不是僅憑人們的主觀臆想存在的精神性槪念。這一點是我們準确理解《道德經》中有關「道」的問題的關鍵所在。此外,老子在本章裏發揮的「不辭」、「不有」、「不爲主」的精神,可以消解佔有欲、支配欲,從「衣養萬物」中,使人們感受到愛與温暖的氛圍。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泛:廣泛、普遍的意思。
- 恃(shì):依賴、依靠。
繙譯
大道廣泛而普遍啊,它可以左右一切。萬物依靠它生長而它從不推辤,大功告成卻不佔有。它養育萬物而不自以爲主宰,可以稱它爲“小”;萬物歸附於它而它不自以爲主宰,可以稱它爲“大”。正因爲它始終不自以爲偉大,所以才能成就它的偉大。
賞析
這一章老子闡述了大道的偉大與無私。大道無所不在,它是萬物生存的基礎,然而它卻不居功、不自傲。它默默“衣養萬物”卻從不以主人自居,躰現出謙遜和包容。稱其爲“小”是著眼於它的不張敭、不主宰,而稱其爲“大”則在於萬物都歸附於它。這種看似矛盾的表述其實正躰現了道的深邃與玄妙。老子以道的品性來啓示人們應有的処世態度,即要像道一樣無爲而無不爲,保持謙遜低調,才能成就真正的偉大。這一觀點具有深刻的哲學內涵和人生智慧,對人們思考自身與世界的關系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老子
春秋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諡伯陽。籍貫等信息尚有爭議(籍貫苦縣厲鄉曲仁里,一說即今河南省鹿邑縣,一說為安徽省亳州市)。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因與李唐皇室同姓而被追封爲圣祖太上玄元皇帝。其故里苦縣亦因之先後更名爲眞源縣、衞眞縣、鹿邑縣。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真偽亦尚存爭議),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爲而治,其學説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爲道祖。
► 81篇诗文
老子的其他作品
- 《 道德經(第八十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六十八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八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四十七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三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三十六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四十五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七十六章) 》 —— [ 周 ] 老子
相关推荐
- 《 道德經(第十四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五十九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七十四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六十七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六十八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五十七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六十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三十章) 》 —— [ 周 ] 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