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譯文
大「道」空虛開形,但它的作用又是無窮無盡。深遠啊!它好象萬物的祖宗。消磨它的鋒銳,消除它的紛擾,調和它的光輝,混同於塵垢。隱沒不見啊,又好像實際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誰的後代,似乎是天帝的祖先。
注釋
沖:器物虛空,比喻空虛。
或不盈:一作「又不滿」,一作「或不滿」;盈:滿,引申爲盡。
淵:深遠。
宗:祖宗,祖先。
挫其銳:消磨掉它的銳氣。挫,消磨、折去;銳:銳利、鋒利。
解其紛:消解掉它的糾紛。
和其光:調和隱蔽它的光芒。
同其塵:把自己混同於塵俗。以上四個「其」字,都是說的道本身的屬性。
湛(zhan):沉沒,引申爲隱約的意思。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說,古書中「浮沉」的「沉」多寫作「湛」。「湛」、「沉」古代讀音相同。這裏用來形容「道」隱沒於冥暗之中,不見形跡。
似或存:似乎存在。連同上文「湛兮」,形容「道」若無若存。參見第十四章「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等句,理解其意。
象:似。
賞析
在本章裏,老子通過形容和比喻,給「道」具體作以描述。本來老子認爲「道」是不可以名狀的,實際上「道可道,非常道」就是「道」的一種寫狀,這裏又接着描寫「道」的形象。
老子説,道是空虛無形的,但它所能發揮的作用卻是無法限量的,是無窮無盡而且永遠不會枯竭。它是萬事萬物的宗主,支配着一切事物,是宇宙天地存在和發展變化必須依賴的力量。在這裏,老子自問:「道」是從哪裏產生出來的呢?他沒有作出正面回答,而是説它存在於天帝現相之前。既然在天帝產生以前,那麼天帝也就無疑是由「道」產生出來的。由此,研究者們得出結論,認爲老子確實提出了無神論的思想。
也有的學者把老子的「道」與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的「邏各斯」相提並論,認爲這兩個範疇的內涵非常接近。赫拉克利特的「邏各斯」是永恆的存在,萬事萬物皆依「邏各斯」而產生。但它不是任何神或者任何人所創造的,而是創造世界的種子,是一種「以太」的物體。「邏各斯」無時無處不存在於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但人們卻不能感覺到它的存在,然而它的存在是確實的。(可參閱《古希臘羅馬哲學》第17—26頁)老子的「道」同樣具有「羅各斯」的這些屬性和職能,二者的形象十分近似。
在前四章裏,老子集中提出了「道」是宇宙的本原,而且先於天帝而存在;事物都是互相矛盾而存在的,並且處於變化發展之中等觀點。此外,老子還提出了他自己對社會政治和人生處世的某些基本觀點。這些學説無不充滿智慧的蘊含。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沖:古字爲“盅”,意爲“虛”。
- 盈:滿。
- 淵:深遠。
- 湛(zhàn):形容清澈透明。
繙譯
“道”是虛空的,但它的作用卻無窮無盡。深遠啊!它好像是萬物的宗主。它挫去萬物的銳利,解脫它們的紛爭,調和它們的光芒,使它們混同於塵垢。它是那樣的清澈透明,又似乎是若有若無的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誰孕育而生的,好像在天帝之前就已經存在了。
賞析
這一章主要描述了“道”的特性。強調“道”雖然無形無象,看似虛空,但其作用卻永不竭盡。它深邃而無盡,倣彿是萬物的根源。它能消除各種極耑與沖突,又能融入萬物,似存非存,十分微妙難測。老子用形象又抽象的語言,表達了對“道”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也展現出“道”超越常人認知的特性和無限的包容性、根本性。
老子
春秋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諡伯陽。籍貫等信息尚有爭議(籍貫苦縣厲鄉曲仁里,一說即今河南省鹿邑縣,一說為安徽省亳州市)。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因與李唐皇室同姓而被追封爲圣祖太上玄元皇帝。其故里苦縣亦因之先後更名爲眞源縣、衞眞縣、鹿邑縣。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真偽亦尚存爭議),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爲而治,其學説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爲道祖。
► 81篇诗文
老子的其他作品
- 《 道德經(第三十四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五十一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七十八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六十一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九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十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三十二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二十一章) 》 —— [ 周 ] 老子
相关推荐
- 《 道德經(第七十九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四十三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五十七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二十八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七十一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十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二十三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十九章) 》 —— [ 周 ] 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