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譯文
大道被廢棄了,纔有提倡仁義的需要;聰明智巧的現象出現了,僞詐才盛行一時;家庭出現了糾紛,才能顯示出孝與慈;國家陷於混亂,才能見出忠臣。
注釋
大道:指社會政治制度和秩序。
智慧:聰明、智巧。
六親:父子、兄弟、夫婦。
孝慈:一本作孝子。
賞析
本章接着上一章“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認爲社會上出現的仁義、大僞、孝慈、忠臣等,都是由於君上失德所致。至德之世,大道興隆,仁義行於其中,人皆有仁義,所以仁義看不出來;及至大道廢棄,也就沒有倡導仁義的必要。人們開始崇尚仁義,試圖以仁義挽頹風,此時,社會已經是不純厚了。在這裏,老子把辯證法運用於社會治理,他指出:仁義與大道廢、大僞與智慧出、孝慈與六親不和、忠臣與國家昏亂,形似相反,實則相成,老子揭示了它們之間的對立統一關係,表達了相當豐富的辯證思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大道:指社會的正確法則、準則,可理解爲一種完美的社會秩序和道德規範。
- 智慧:這裏指心智機巧。
- 大僞:嚴重的虛僞狡詐。
- 六親:一般指父、母、兄、弟、妻、子。
- 孝慈:子女對父母的孝順,父母對子女的慈愛。
翻譯
社會的公正法則被廢棄了,纔會出現所謂的仁義。心智機巧出現後,便產生了嚴重的虛僞狡詐現象。家庭親屬之間不和睦融洽,人們才鼓吹子女要孝順、父母要慈愛。國家政治昏暗混亂時,才顯現出誰是忠臣。
賞析
這一章老子用辯證的思想來闡述一些現象背後的本質關係。他指出在理想的「大道」狀態下,仁義等道德規範是自然蘊含的,不需要特意去強調。而當「大道」缺失,社會出現問題了,仁義、智慧等概念才成爲人們用來矯正弊病的東西,但這背後其實伴隨着新的虛僞和不良現象。對於六親關係以及國家治理也是同樣的道理,正常和諧的狀態下,孝慈、忠臣的概念不會特別突出,正是出現了不和、昏亂等狀況,這些才被凸顯出來。老子通過這樣的邏輯分析,提醒人們要從根本上去思考社會問題,不要只看到表面現象,爲人們反思問題提供了深刻的視角,蘊含着深刻的哲學智慧 。
老子
春秋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諡伯陽。籍貫等信息尚有爭議(籍貫苦縣厲鄉曲仁里,一說即今河南省鹿邑縣,一說為安徽省亳州市)。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因與李唐皇室同姓而被追封爲圣祖太上玄元皇帝。其故里苦縣亦因之先後更名爲眞源縣、衞眞縣、鹿邑縣。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真偽亦尚存爭議),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爲而治,其學説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爲道祖。
► 81篇诗文
老子的其他作品
- 《 道德經(第十一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十三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五十二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四十五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三十一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二十五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四十九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八章) 》 —— [ 周 ] 老子
相关推荐
- 《 道德經(第二十三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六十四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六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七十二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七十一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四十九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七十七章) 》 —— [ 周 ] 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