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四十八章)

· 老子
爲學日益,爲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爲。無爲而無不爲。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拼音

所属合集

#道德經

譯文

求學的人,其情慾文飾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的人,其情慾文飾則一天比一天減少。減少又減少,到最後以至於“無爲”的境地。如果能夠做到無爲,即不妄爲,任何事情都可以有所作爲。治理國家的人,要經常以不騷擾人民爲治國之本,如果經常以繁苛之政擾害民衆,那就不配治理國家了。

注釋

爲學日益:爲學,是反映探求外物的知識。此處的“學”當指政教禮樂。日益:指增加人的知見智巧。 爲道日損:爲道,是通過冥想或體驗的途徑,領悟事物未分化狀態的“道”。此處的“道”,指自然之道,無爲之道。損,指情慾文飾日漸泯損。 無爲而無不爲:不妄爲,就沒有什麼事情做不成。 取:治、攝化之意。 無事:即無擾攘之事。 有事:繁苛政舉在騷擾民生。

賞析

任繼愈先生認爲:“老子承認求學問,天天積累知識,越積累,知識越豐富。至於要認識宇宙變化的總規律或是認識宇宙的最後的根源,就不能靠積累知識,而要靠‘玄覽’、‘靜觀’。他注重理性思維這一點是對的,指出認識總規律和認識個別的東西的方法應有所不同,也是對的。老子的錯誤在於把理性思維絕對化使他倒向了唯心主義,甚至陷於排斥感性知識的錯誤。”(《老子的研究》,《老子哲學討論集》第23頁)張鬆如先生說:“‘爲學者日益,爲道者日損’,並不是老子的一種什麼神祕的、矇昧的反理性的主張,而是一定發展中的歷史現象在觀念形態上的客觀反映。”“本章正是從認識論和方法論上,概括了對‘禮’所作的探源與批判,而且是具有相當深刻性的。”“在這剖析過程中,由於受着不得突破的階級的和歷史的侷限,在所推導的結論中,還帶有一定程度的復古主義色彩,顯示了骸骨迷戀的情緒,而不曾投射出向前看的目光。然而,這並不能掩蓋它有關‘學’與‘道’,有關‘日益’和‘日損’的辯證思維的光輝。“(《老子校讀》第281頁)“無爲而無不爲”是老子提出來的極富智慧的命題。事實上,在中國古代,主張“無爲”的學者不止老子一人,例如孔子就曾說過“無爲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爲哉,恭已正南面而已。”這句話的意思是,自己不做什麼事情而使得天下太平的人,大概只有舜了,他做了什麼呢?他只是莊重端坐在他的王位上罷了。老子把“無爲”的思想發揮到極高的程度,從哲學高度來論證“無爲”的社會意義。“無爲”表面看來,似乎是一種後退的手段,但真正的目的,則在於避開前進中所存在的矛盾和問題,從而佔據主動,以達到“無不爲”的最終目的。

老子

春秋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諡伯陽。籍貫等信息尚有爭議(籍貫苦縣厲鄉曲仁里,一說即今河南省鹿邑縣,一說為安徽省亳州市)。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因與李唐皇室同姓而被追封爲圣祖太上玄元皇帝。其故里苦縣亦因之先後更名爲眞源縣、衞眞縣、鹿邑縣。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真偽亦尚存爭議),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爲而治,其學説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爲道祖。 ► 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