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爲秋風所破歌 [] 杜甫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羣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爲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脣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

經旨 · 易或問三首 [] 曾子

或問:“大衍之數,《易》之縕乎?學者莫不盡心焉。”曰:“大衍,《易》之末也,何必盡心焉也。《易》者,文王之作也,其書則六經也,其文則聖人之言也,其事則天地萬物、君臣父子夫婦人倫之大端也。大衍,筮佔之

史記 · 十二本紀 · 殷本紀 [] 司馬遷

殷契,母曰簡狄,有娀氏之女,爲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長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親,五品不訓,汝爲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寬。”封於商,賜姓子氏。契興於唐

詠煤炭 [] 于謙

鑿開混沌得烏金,藏蓄陽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爐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賴生成力,鐵石猶存死後心。 但願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

請蠲積逋以安民生疏 [] 張居正

竊聞致理之要,惟在於安民,安民之道,在察其疾苦而已。……然尚有一事爲民病者,帶徵錢糧是也。所謂帶徵者,將累年拖欠,搭配分數,與同見年錢糧,一併催徵也。……況今考成法行,公私積貯,頗有贏餘,即蠲此積逋,

望仙門 · 玉池波浪碧如鱗 [] 晏殊

玉池波浪碧如鱗,露蓮新。清歌一曲翠眉嚬,舞華茵。 滿酌蘭英酒,須知獻壽千春。太平無事荷君恩,荷君恩,齊唱《望仙門》。

上神宗皇帝書 [] 蘇軾

熈寧四年二月某日,殿中丞直史館判官告院權開封府推官蘇軾,謹昧萬死再拜上書皇帝陛下:臣近者不度愚賤,輙上封章言燈事。自知瀆犯天威,罪在不赦,席藁私室,以待斧鉞之誅;而側聽逾旬,威命不至,問之府司,則買燈

周官辨非•天官 [] 萬斯大

聖人之治天下,利民之事,絲髮必興;厲民之事,毫末必去。關市之賦,厲民之甚者也。周公制禮,其肯筆之於書以爲常法哉?昔文王治岐,關市譏而不徵。武王有天下,奉行不變。故周公作《無逸》以訓成王曰:“文王不敢盤

申鑑·政體第一 [] 荀悅

自天子達於庶人,好惡哀樂,其修一也,豐約勞佚,各有其制。上足以備禮,下足以備樂,夫是謂大道。天下國家一體也,君爲元首,臣爲股肱,民爲手足。下有憂民,則上不盡樂;下有饑民,則上不備膳;下有寒民,則上不具

晉宣帝總論 [] 李世民

制曰:夫天地之大,黎元爲本;邦國之貴,元首爲先。治亂無常,興亡有運。

荀子 · 議兵 [] 荀子

臨武君與孫卿子議兵於趙孝成王前,王曰:“請問兵要。”臨武君對曰:“上得天時,下得地利,觀敵之變動,後之發,先之至,此用兵之要求也。” 孫卿子曰:“不然。臣所聞古之道,凡用兵攻戰之本在乎壹民。弓矢不調

論衡 · 卷二十八 · 書解篇 [] 王充

或曰:“士之論高,何必以文?”   答曰:夫人有文質乃成。物有華而不實,有實而不華者。《易》曰:“聖人之情見乎辭。”出口爲言,集札爲文,文辭施設,實情敷烈。夫文德,世服也。空書爲文,實行爲德,著之於衣

淮南子 · 汜論訓 [] 劉安

古者有鍪而綣領,以王天下者矣。其德生而不辱,予而不奪,天下不非其服,同懷其德。當此之時,陰陽和平,風雨時節,萬物蕃息。烏鵲之巢可俯而探也,禽獸可羈而從也。豈必褒衣博帶,句襟委章甫哉? 古者民澤處複穴,

管子 · 牧民 [] 管仲

國頌 凡有地牧民者,務在四時,守在倉廩。國多財,則遠者來,地辟舉,則民留處;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四維張,則君令行。故省刑之要,在禁文巧,守國之度,在飾四維,順民之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