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爲秋風所破歌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羣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爲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脣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裏裂。牀頭屋漏無乾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溼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拼音
名句
譯文
八月裏秋深,狂風怒號,狂風捲走了我屋頂上好幾層茅草。茅草亂飛,渡過浣花溪,散落在對岸江邊。飛得高的茅草纏繞在高高的樹梢上,飛得低的飄飄灑灑沉落到池塘和窪地裏。
南村的一羣兒童欺負我年老沒力氣,竟忍心這樣當面做「賊」搶東西,毫無顧忌地抱着茅草跑進竹林去了。我嘴脣乾燥也喝止不住,回來後拄着柺杖,獨自嘆息。
一會兒風停了,天空中烏雲像墨一樣黑,深秋天空陰沉迷濛漸漸黑下來了。布被蓋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鐵板似的。孩子睡覺姿勢不好,把被子蹬破了。一下雨屋頂漏水,屋內沒有一點兒乾燥的地方,房頂的雨水像麻線一樣不停地往下漏。自從安史之亂之後,我睡眠的時間很少,長夜漫漫,屋漏牀溼,怎能捱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萬間寬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間貧寒的讀書人,讓他們開顏歡笑,房子在風雨中也不爲所動,安穩得像是山一樣?唉!什麼時候眼前出現這樣高聳的房屋,到那時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風所吹破,我自己受凍而死也心甘情願!
注釋
秋高:秋深。
怒號(háo):大聲吼叫。
三重(chóng)茅:幾層茅草。三,泛指多。
掛罥(juàn):掛着,掛住。罥,掛。
長(cháng):高。
塘坳(ào):低窪積水的地方(即池塘)。塘,一作「堂」。坳,水邊低地。
忍能對面爲盜賊:竟忍心這樣當面做「賊」。忍能,忍心如此。對面,當面。爲,做。
入竹去:進入竹林。
呼不得:喝止不住。
俄頃(qǐng):不久,一會兒,頃刻之間。
秋天漠漠向昏黑(古音念hè):指秋季的天空陰沉迷濛,漸漸黑了下來。
布衾(qīn):布質的被子。衾,被子。
嬌兒惡臥踏裏裂:孩子睡相不好,把被裏都蹬壞了。惡臥,睡相不好。裂,使動用法,使……裂。
牀頭屋漏無乾處:意思是,整個房子都沒有乾的地方了。屋漏,根據《辭源》釋義,指房子西北角,古人在此開天窗,陽光便從此處照射進來。「牀頭屋漏」,泛指整個屋子。
雨腳如麻:形容雨點不間斷,像下垂的麻線一樣密集。雨腳,雨點。
喪(sāng)亂:戰亂,指安史之亂。
沾溼:潮溼不乾。何由徹:如何才能捱到天亮。徹,徹曉。
安得:如何能得到。
廣廈(shà):寬敞的大屋。
大庇(bì):全部遮蓋、掩護起來。庇,遮蓋,掩護。
寒士:「士」原指士人,即文化人,但此處是泛指貧寒的士人們。
歡顏:喜笑顏開。
嗚呼:書面感嘆詞,表示嘆息,相當於「唉」。
突兀(wù):高聳的樣子,這裏用來形容廣廈。見(xiàn):通「現」,出現。
廬:茅屋。
亦:一作「意」。
足:值得。
序
此詩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間創作的一首歌行體古詩。此詩敘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風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經歷,抒發了自己內心的感慨,體現了詩人憂國憂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詩中的典範之作。全篇可分爲四段,第一段寫面對狂風破屋的焦慮;第二段寫面對羣童抱茅的無奈;第三段寫遭受夜雨的痛苦;第四段寫期盼廣廈,將苦難加以昇華。前三段是寫實式的敘事,訴述自家之苦,情緒含蓄壓抑;後一段是理想的昇華,直抒憂民之情,情緒激越軒昂。前三段的層層鋪敘,爲後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如此抑揚曲折的情緒變換,完美地體現了杜詩”沉鬱頓挫“的風格。
賞析
此詩載於《全唐詩》卷二百一十九。下面是中國古典文學專家、文藝理論家、陝西師範大學文學研究所所長霍松林教授對此詩的賞析要點。
此詩寫的是自己的數間茅屋,表現的卻是憂國憂民的情感。
這首詩可分爲四節。第一節五句,句句押韻,「號」、「茅」、「郊」、「梢」、「坳」五個開口呼的平聲韻腳傳來陣陣風聲。「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起勢迅猛。「風怒號」三字,音響宏大,讀之如聞秋風咆哮。一個「怒」字,把秋風擬人化,從而使下一句不僅富有動作性,面且富有濃烈的感情色彩。詩人好容易蓋了這座茅屋,剛剛定居下來,秋風卻故意同他作對似的,怒吼而來,捲起層層茅草,怎能不使詩人萬分焦急?「茅飛渡江灑江郊」的「飛」字緊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沒有落在屋旁,卻隨風「飛」走,「飛」過江去,然後分散地、雨點似地「灑」在「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很難弄下來;「下者飄轉沉塘坳」,也很難收回。「卷」、「飛」、「渡」、「灑」、「掛罥」、「飄轉」,一個接一個的動態不僅組成一幅幅鮮明的圖畫,而且緊緊地牽動詩人的視線,撥動詩人的心絃。詩人的高明之處在於他並沒有抽象地抒情達意,而是寓情意於客觀描寫之中。讀這幾句詩,讀者分明看見一個衣衫單薄、破舊的乾瘦老人拄着柺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風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層又一層地捲了起來,吹過江法,稀里嘩啦地灑在江郊的各處;而他對大風破屋的焦灼和怨憤之情,也不能不激起讀者心靈上的共鳴。
第二節五句。這是前一節的發展,也是對前一節的補充。前節寫「灑江郊」的茅草無法收回。還有落在平地上可以收回的,然而卻被「南村羣童」抱跑了。「欺我老無力」五字宜着眼。如果詩人不是「老無力」,而是年當壯健有氣力,自然不會受這樣的欺侮。「忍能對面爲盜賊」,意謂:竟然忍心在我的眼前做盜賊!這不過是表現了詩人因「老無力」而受欺侮的憤懣心情而已,決不是真的給「羣童」加上「盜賊」的罪名,要告到官府裏去辦罪。所以,「脣焦口燥呼不得」,也就無可奈何了。用詩人《又呈吳郎》一詩裏的話說,這正是「不爲困窮寧有此」。詩人如果不是十分困窮,就不會對大風颳走茅草那麼心急如焚;「羣童」如果不是十分困窮,也不會冒着狂風抱那些並不值錢的茅草。這一切,都是結尾的伏線。「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崇高願望,正是從「四海困窮」的現實基礎上產生出來的。
「歸來倚杖自嘆息」總收一、二兩節。詩人大約是一聽到北風狂叫,就擔心蓋得不夠結實的茅屋發生危險,因而就拄杖出門,直到風吹屋破,茅草無法收回,這才無可奈何地走回家中。「倚杖」,當然又與「老無力」照應。「自嘆息」中的「自」字,下得很沉痛!詩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自己嘆息,未引起別人的同情和幫助,則世風的澆薄,就意在言外了,因而他「嘆息」的內容,也就十分深廣。當他自己風吹屋破,無處安身,得不到別人的同情和幫助的時候,分明聯想到類似處境的無數窮人。
第三節八句,寫屋破又遭連夜雨的苦況。「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兩句,用飽蘸濃墨的大筆渲染出暗淡愁慘的氛圍,從而烘托出詩人暗淡愁慘的心境,而密集的雨點即將從漠漠的秋空灑向地面,已在預料之中。「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裏裂」兩句,沒有窮困生活體驗的作者是寫不出來的。值得注意的是這不僅是寫布被又舊又破,而是爲下文寫屋破漏雨蓄勢。成都的八月,天氣並不「冷」,正由於「牀頭屋漏無乾處,雨腳如麻未斷絕」,所以才感到冷。「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溼何由徹」兩句,一縱一收。一縱,從眼前的處境擴展到安史之亂以來的種種痛苦經歷,從風雨飄搖中的茅屋擴展到戰亂頻仍、殘破不堪的國家;一收,又回到「長夜沾溼」的現實。憂國憂民,加上「長夜沾溼」,難以入睡。「何由徹」和前面的「未斷絕」照應,表現了詩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而這種心情,又是屋破漏雨、布衾似鐵的艱苦處境激發出來的。於是由個人的艱苦處境聯想到其他人的類似處境,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過渡到全詩的結尾。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前後用七字句,中間用九字句,句句蟬聯而下,而表現闊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詞兒如「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歡顏」、「安如山」等等,又聲音宏亮,從而構成了鏗鏘有力的節奏和奔騰前進的氣勢,恰切地表現了詩人從「牀頭屋漏無乾處」、「長夜沾溼何由徹」的痛苦生活體驗中迸發出來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熱的希望。這種奔放的激情和火熱的希望,詠歌之不足,故嗟嘆之,「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詩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現得淋漓盡致。
別林斯基曾說:「任何一個詩人也不能由於他自己和靠描寫他自己而顯得偉大,不論是描寫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寫他本身的幸福。任何偉大詩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爲他們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進了社會和歷史的土壤裏,因爲他是社會、時代、人類的器官和代表。」杜甫在這首詩裏描寫了他本身的痛苦,但當讀者讀完最後一節的時候,就知道他不是孤立地、單純地描寫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過描寫他本身的痛苦來表現「天下寒士」的痛苦,來表現社會的苦難、時代的苦難。在狂風猛雨無情襲擊的秋夜,詩人腦海裏翻騰的不僅是「吾廬獨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杜甫這種熾熱的憂國憂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變革黑暗現實的崇高理想,千百年來一直激動讀者的心靈,併發生過積極的作用。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茅屋: 小草屋頂的房屋。
- 三重茅: 三層茅草。
- 罥 (juàn): 卷繞,纏結。
- 長林梢: 高高的樹梢。
- 塘坳: 水塘邊低窪的地方。
- 群童: 許多孩子。
- 老無力: 年紀大而力弱。
- 盜賊: 在這裡是戯謔的說法,指媮東西的人。
- 佈衾: 純棉的被子。
- 嬌兒: 孩子。
- 惡臥: 睡相不好。
- 雨腳: 下雨的連續不斷。
- 喪亂: 戰亂和災難。
- 何由徹: 怎麽能夠到天亮。
繙譯
八月鞦意濃烈,狂風怒吼著,吹走了我屋上的三層茅草。茅草繙飛過江,落在江邊和遠処的樹林梢頭,輕一些的則隨風飄蕩,沉入了水塘的低窪処。 鄰村的一群孩子看我年邁躰弱,竟敢儅麪搶奪我的茅草,我氣得口乾舌燥,卻叫喚不住他們。廻家後,我倚著柺杖,獨自歎息。 不久風停了,烏雲壓頂,天色昏暗。多年的老被子冷得像鉄一樣,小兒子睡相不好,把被子都蹬破了。牀頭屋簷漏水,雨水如麻線般不間斷地滴落,我因戰亂很少有安穩覺可睡,長夜溼冷,如何熬到天明? 但願我能有無數的大房子,庇護所有貧寒的讀書人,讓他們都能笑逐顔開,即使風雨來襲,也能安穩如山。唉!什麽時候才能親眼看見這樣的房子呢?就算衹有我自己的茅屋破敗,受凍而死也心甘情願!
賞析
《茅屋爲鞦風所破歌》是杜甫晚年生活睏苦時所作,詩中通過描繪個人生活的艱辛,表達了他對社會現實的關注和對人民疾苦的深深同情。首段寫鞦風破屋的景象,寓含詩人生活的動蕩不安;中間部分描繪家庭生活的艱難,表現出他對家人深深的愛與責任感;尾段則以宏大的願望收束,展現其悲天憫人的博大胸懷和捨己爲人的高尚情操。全詩情感深沉,語言樸素,躰現了杜甫詩歌“沉鬱頓挫”的藝術風格。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漢族,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陽遷居鞏縣。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備受推崇。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之。杜甫被世人尊爲“詩聖”,其詩被稱爲“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和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