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二十三日夜分雨作涼風颯然木葉蕭瑟絕似往年七八月感時物之變不能爲懷漫浪成詩聊以自釋

雲壓虛檐黯不收,雨聲飛妥碧山頭。 簾幃清徹三更夢,枕簟涼生五月秋。 入夜悲風何淅瀝,先時病葉已颼飀。 心非木石能無感,喚起悠悠故國愁。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簾幃(lián wéi):簾子和帳幕。
  • 枕簟(zhěn diàn):枕頭和席子。
  • 颼飀(sōu liú):形容風聲。

翻譯

雲層低壓,使得屋檐顯得暗淡無光,雨聲飄灑在碧綠的山頭。 簾幕和帳幕在清冷的夜風中顯得格外清晰,三更夢醒時分,五月裏枕蓆間涼意生起,彷彿已是秋天。 夜晚的悲風爲何如此淒厲,先前病弱的樹葉已被風吹得颼飀作響。 我的心並非木石,怎能不有所感觸,這喚起了我對故國的深深憂愁。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五月二十三日夜晚,雨後涼風帶來的秋意,以及由此引發的詩人對故國的思念之情。詩中,「雲壓虛檐黯不收」一句,以雲層的低壓和屋檐的暗淡,形象地表現了雨後的沉悶氛圍。「簾幃清徹三更夢,枕簟涼生五月秋」則通過細膩的描寫,傳達了夜晚的清涼和詩人的孤寂感受。最後兩句「心非木石能無感,喚起悠悠故國愁」直抒胸臆,表達了詩人對故國的深切懷念和無法釋懷的憂愁。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情感真摯,展現了詩人高超的藝術表現力。

段克己

克己,字復之,河東人,世居絳之稷山。幼時與弟成己並以才名,禮部尚書趙秉文識之,目之曰「二妙」,大書「雙飛」二字名其裏。金末以進士貢。北渡後,與成己避地龍門山中,餘廿年而卒,人稱爲遁庵先生。泰定間,孫吏部侍郎輔合克己、成己遺文爲《二妙集》,刻之家塾。臨川吳澄爲之序曰:河東二段先生,心廣而識超,氣盛而才雄。其詩如:「冤血流未盡,白骨如山丘。」「四海疲攻戰,何當洗甲兵。」蓋陶之達,杜之憂,兼而有之者也。 ► 18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