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太常錄寄黃侍講詩二首見示因次韻

翰林風度似涪翁,伐木相求一笑逢。 東峴看雲披鶴氅,北門視草憶鰲峯。 花間載酒清歌起,竹裏行廚異味重。 晚歲文章浩如海,百川日夜盡朝宗。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翰林:古代官名,指文學侍從之臣。
  • 涪翁:指唐代詩人杜甫,因其曾流寓涪州(今重慶涪陵)而得名。
  • 伐木:比喻朋友間的交往。
  • 東峴:山名,具體位置不詳,可能爲詩人所處時代的某個地方。
  • 鶴氅:用鶴羽製成的外衣,常用來形容隱士或仙人的服飾。
  • 北門:指宮城的北門,也代指朝廷。
  • 視草:指觀察草木,引申爲觀察自然景物。
  • 鰲峯:山峯名,具體位置不詳,可能爲詩人所處時代的某個地方。
  • 行廚:指在戶外或野外烹飪。
  • 異味重:指食物味道獨特,美味。
  • 晚歲:晚年。
  • 浩如海:形容文章或知識廣博,如同大海一樣深邃。
  • 百川:比喻各種學問或知識。
  • 朝宗:歸向,匯聚。

翻譯

翰林的風度如同涪翁,因伐木而相遇,相視一笑。在東峴山上披着鶴氅看雲,回憶在北門觀察草木時的鰲峯景象。在花間載酒,清歌四起,竹林裏野外烹飪,食物味道獨特。晚年文章廣博如海,各種學問和知識如同百川日夜匯聚。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詩人晚年的生活狀態和心境。詩中,「翰林風度似涪翁」一句,既表達了對杜甫的敬仰,也暗示了自己的文學追求。通過「東峴看雲」和「北門視草」的對比,展現了詩人對自然的熱愛和對往昔的懷念。後兩句則讚美了詩人在文學上的成就,以「浩如海」形容其文章的廣博,以「百川朝宗」比喻其學問的匯聚,表達了詩人對文學的不懈追求和深厚造詣。

吳景奎

元婺州蘭溪人,字文可。七歲力學如成人,年十三爲鄉正。劉貞爲浙東憲府掾,闢爲從事,後薦署興化路儒學錄,以母老辭不就。博學,尤善爲詩,詞句清麗,有唐人風。有《藥房樵唱》。 ► 21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