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望日西山即景十二韻

· 宋褧
朔土中元展墓辰,暫時從俗出重闉。 秋光蕭颯無餘暑,野色虛明不動塵。 仙館舊時通輦路,官溝佳處似江津。 郊扉亭榭皆沽酒,石岸灣埼半鬻薪。 見寺參差多白塔,逢僧絡繹盡紅巾。 鳧茨映草花輕小,鴻芡遮萍大葉勻。 潔白芙蕖猶是夏,淡黃楊柳不如春。 偶隨漁艇方遊目,忽見龍舟卻愴神。 金水河寬風掠面,玉泉山暗雨催人。 馬蹄不憚平蕪遠,鳥語常因密樹頻。 可惜癡頑攜子侄,未能放曠會親賓。 茫茫世網誰堪約,負郭同爲學稼民。
拼音

所属合集

#中元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朔土:北方邊遠之地。
  • 中元:農曆七月十五日,又稱鬼節。
  • 展墓辰:掃墓的日子。
  • 重闉:城門。
  • 虛明:空曠明亮。
  • 輦路:古代皇帝車駕所經之路。
  • 官溝:官府修建的水渠。
  • 江津:江邊的渡口。
  • 郊扉:郊外的門戶。
  • 灣埼:彎曲的岸邊。
  • 鬻薪:賣柴。
  • 紅巾:指僧人。
  • 鳧茨:一種水草。
  • 鴻芡:一種水生植物。
  • 芙蕖:荷花。
  • 愴神:悲傷。
  • 金水河:河流名。
  • 玉泉山:山名。
  • :害怕。
  • 平蕪:平坦的草地。
  • 癡頑:愚鈍。
  • 放曠:放縱不羈。
  • 世網:比喻社會的束縛。
  • 負郭:靠近城牆。
  • 學稼民:學習農耕的平民。

翻譯

在北方邊遠之地,七月十五日是掃墓的日子,我暫時隨俗出了城門。秋天的景色蕭瑟,卻無餘暑,野外空曠明亮,沒有塵埃。仙館曾是皇帝車駕所經之路,官府修建的水渠美景如江邊渡口。郊外的亭榭都用來賣酒,彎曲的岸邊多半是賣柴的。看到寺廟參差不齊,多是白塔,遇到的僧人絡繹不絕,都戴着紅巾。水草中的鳧茨映着輕小的花朵,遮蓋着大葉均勻的鴻芡。潔白的荷花仍如夏日,淡黃的楊柳不如春天。偶然隨着漁艇遊覽,忽然看到龍舟卻感到悲傷。金水河寬闊,風吹過面龐,玉泉山在暗雨中催人前行。馬蹄不怕遠行,鳥語因密樹頻繁。可惜我愚鈍,帶着子侄,未能放縱不羈地與親友相會。茫茫的社會束縛誰能約定,我們這些靠近城牆的學農耕的平民。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中元節掃墓時的所見所感,通過對自然景色的細膩刻畫,展現了秋日的蕭瑟與寧靜。詩中「仙館舊時通輦路,官溝佳處似江津」等句,巧妙地將歷史與現實結合,表達了對往昔的懷念。而「潔白芙蕖猶是夏,淡黃楊柳不如春」則通過對比,抒發了對季節變遷的感慨。結尾的「茫茫世網誰堪約,負郭同爲學稼民」則透露出對社會束縛的無奈和對簡樸生活的嚮往。

宋褧

宋褧

元大都人,字顯夫。宋本弟。泰定帝泰定元年進士,除祕書監校書郎。順帝至元初,歷監察御史,遇事敢言。累拜翰林待制,遷國子司業,與修宋遼金三史,以翰林直學士兼經筵講官卒,諡文清。有《燕石集》。 ► 69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