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別鮑尚絅赴人才選

· 朱同
五月炎天金石流,故人何事買行舟。 興亡莫問烏衣巷,嘯詠應過白鷺洲。 幾載焚膏傳世學,一朝束帶應時求。 欲知別後相思處,月上梅梢夜夜樓。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尚絅:人名,即鮑尚絅。
  • 金石流:比喻天氣極熱,金屬和石頭都像要熔化流動一樣。
  • 烏衣巷:南京的一條古巷,歷史悠久,曾是東晉時期王、謝等大族的居住地。
  • 歗詠:高聲吟詠。
  • 白鷺洲:南京的一個景點,位於長江之中,以白鷺群集而得名。
  • 焚膏:指夜以繼日地學習或工作,膏,油脂,指燈燭。
  • 束帶:整飾衣冠,表示恭敬,這裡指準備出發。
  • 應時求:順應時勢的要求。
  • 梅梢:梅樹的枝條。

繙譯

五月的炎熱天氣如同熔化的金石般熾熱,不知故人爲何要買舟出行。不必問及烏衣巷的興衰,衹應高聲吟詠地經過白鷺洲。幾年來夜以繼日地傳授學問,一旦整裝待發,順應時勢的要求。想要知道離別後的相思之地,那就是月上梅梢時,夜夜思唸的樓台。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炎炎夏日中故人離別的情景,通過對烏衣巷和白鷺洲的提及,隱含了對歷史變遷的感慨。詩中“焚膏”與“束帶”形成對比,展現了故人勤奮學習與應時出仕的轉變。結尾以“月上梅梢”的意象,寄托了深深的相思之情,表達了詩人對故人離別後的無盡思唸。

朱同

明徽州府休寧人,字大同,號朱陳村民,又號紫陽山樵。朱升子。洪武中舉明經,官至禮部侍郎。有文武才,工圖繪,時稱三絕。坐事死。著有《覆瓿集》。 ► 21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