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夜二首

今夕復何夕,偃仰茲歲周。 戀膏耀室隅,中饋進芳饈。 雖無車馬客,親戚自相酬。 游魚安深淵,翔鳥止故丘。 所歡在桑梓,餘者何復求。 逝節不重至,來者難預謀。 長跪奉此爵,延年樂千秋。
拼音

所属合集

#三月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除夜:即除夕,農曆年的最後一天。
  • 偃仰:安臥,這裏指安然度過。
  • 茲歲周:這一年即將結束。
  • 戀膏:指燈火。
  • 中饋:家中主持飲食的人,這裏指家中的飲食。
  • 芳饈:美味的食物。
  • 相酬:相互敬酒。
  • 游魚安深淵:比喻人在安全的環境中。
  • 翔鳥止故丘:比喻歸家。
  • 桑梓:家鄉的代稱。
  • 逝節:過去的節日。
  • 長跪:古代的一種禮節,表示尊敬。
  • :古代的一種酒器。

翻譯

今夜又是何夜,安然度過了這一年。燈火照亮了屋角,家中的飲食擺上了美味佳餚。雖然沒有車馬客人,但親戚們相互敬酒。游魚在深淵中安然,飛鳥停留在故土的山丘上。所歡喜的是在家鄉,其他的還有什麼可求呢?過去的節日不會重來,未來的事情也難以預料。我長跪着舉起這酒爵,祝願延年益壽,樂享千秋。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除夕之夜的寧靜與溫馨。詩人通過對家中燈火、美食、親戚相聚的描寫,表達了對家鄉的深厚情感和對安穩生活的滿足。詩中「游魚安深淵,翔鳥止故丘」運用了生動的比喻,強調了家的安全和溫暖。結尾處對未來的不可預知性表示了感慨,同時通過長跪敬酒的儀式,傳達了對長壽和美好生活的祝願。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情感真摯,展現了詩人對家庭和傳統節日的珍視。

何景明

何景明

明河南信陽人,字仲默,號大復。八歲能作文,十五中舉人。弘治十五年進士,授中書舍人。正德初,劉瑾用事,謝病歸。瑾敗,以薦除中書。時武宗多以佞幸爲義子。景明疏言“義子不當蓄,宦官不當寵”。官至陝西提學副使,以病投劾歸,抵家而卒。與李夢陽齊名,主張“文必秦漢,詩必盛唐”。時人言天下詩文必稱“何李”。又與邊貢、徐禎卿並稱四傑,及康海、王九思、王廷相稱七才子,即所謂“前七子”。然何、李成名之後,論詩每相牴牾。申何者謂何詩俊逸,李詩粗豪,蓋風格實有區別。有《大復集》、《雍大記》、《四箴雜言》。 ► 16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