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冬

· 危素
種稻南谷口,凶歲囷倉虛。 晚值老農語,出口三嘻籲。 幸有高亢田,種麥給羣需。 有麥且免憂,無麥將焉如。 昔謂崖谷底,其俗異黃農。 浪跡城府歸,卻愛淳樸風。 獵夫不射雁,雲與兄弟同。 羽毛豈知道,天理諒無終。
拼音

所属合集

#十二月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凶歲:災荒年。
  • 囷倉:糧倉。
  • 亢田:高處的田地。
  • 羣需:衆人的需求。
  • 崖谷底:山崖和深谷的底部,指偏遠地區。
  • 黃農:黃帝和神農,古代傳說中的帝王,代表古代的淳樸風俗。
  • 浪跡:流浪,漫遊。
  • 城府:城市和官府,指繁華複雜的社會環境。
  • 淳樸風:淳樸的風俗。
  • 獵夫:獵人。
  • 羽毛:指鳥類。
  • 天理:自然的法則。

翻譯

在南谷口種植稻米,災荒之年糧倉空虛。 晚些時候與老農交談,他開口便三次嘆息。 幸好有高處的田地,種植麥子以滿足衆人的需求。 有麥子尚且可以免除憂慮,沒有麥子又將如何是好。 過去認爲崖谷底部的風俗與黃帝神農時代不同。 我漫遊歸來,卻愛上了這裏的淳樸風俗。 獵人不射殺大雁,因爲它們與人類如同兄弟。 鳥類怎能知道這些,自然的法則難道沒有終結嗎?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元代農村的生活場景,通過老農的嘆息反映了災荒年間的艱難生活。詩中,「有麥且免憂,無麥將焉如」表達了農民對基本生活保障的渴望。後半部分則展現了詩人對淳樸鄉村風俗的嚮往,以及對自然和諧共處理唸的讚美。整首詩語言質樸,情感真摯,體現了詩人對農村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同情。

危素

元明間江西金溪人,字太樸,一字雲林。師從吳澄、範槨,通五經。元至正間授經筵檢討,與修宋、遼、金三史,累遷翰林學士承旨。入明爲翰林侍講學士。與宋濂同修《元史》。兼弘文館學士備顧問。後以亡國之臣不宜列侍從爲由謫居和州,守餘闕廟。怨恨卒。有《危學士集》等。 ► 10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