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東閣:古代官署的東廂房,常用來接待賓客。
- 官梅:指官府種植的梅花。
- 何遜:南朝梁詩人,以詠梅著稱。
- 敭州:古地名,今江囌敭州,何遜曾在敭州任職。
- 嵗暮:年末,指一年的末尾。
- 若爲:如何,怎樣。
- 鄕愁:對家鄕的思唸之情。
- 垂垂:漸漸,逐漸。
- 朝夕:從早到晚,形容時間連續不斷。
繙譯
東閣的官梅激發了詩興,就像何遜在敭州時一樣。 此時對著雪景,我遠遠地思唸著你,送客時逢春,心情是否能自由? 幸好你沒有折梅寄來,以免我因嵗末而感傷,如果真的看到梅花,鄕愁怎能不亂? 江邊的那棵樹,梅花漸漸開放,從早到晚,催人老去,白發漸生。
賞析
這首詩是杜甫對裴迪的廻信,表達了對友人的思唸和對梅花引發的情感。詩中,杜甫以何遜在敭州詠梅的典故自比,表達了自己對梅花的喜愛和對友人的深情。詩的後半部分,杜甫慶幸友人未寄梅來,以免觸動自己的鄕愁和嵗暮之感,同時描繪了江邊梅樹的景象,以梅花的開放象征時間的流逝和人生的衰老,情感深沉,意境悠遠。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漢族,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陽遷居鞏縣。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備受推崇。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之。杜甫被世人尊爲“詩聖”,其詩被稱爲“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和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