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登四安寺鐘樓寄裴十(迪)

· 杜甫
暮倚高樓對雪峯,僧來不語自鳴鐘。 孤城返照紅將斂,近市浮煙翠且重。 多病獨愁常闃寂,故人相見未從容。 知君苦思緣詩瘦,大向交遊萬事慵。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闃寂(qù jì):寂靜無聲。
  • 從容:此處指自在、不緊張的狀態。
  • (yōng):懶散,無精打采。

翻譯

傍晚時分,我獨自倚靠在高樓上,面對着雪峯。僧人來了,卻不言語,只是自顧自地敲響了鐘聲。孤城在夕陽的映照下,紅色漸漸收斂;靠近市集的地方,浮動的煙霧呈現出濃重的翠綠色。我因多病而常常感到孤獨和愁苦,周圍一片寂靜。即使與故人相見,也難以保持從容自在。我知道你因爲苦苦思索詩句而顯得消瘦,對交遊和世間萬事都顯得懶散無精。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在傍晚時分獨自登高所見所感。詩中,「暮倚高樓對雪峯」一句,即勾勒出一幅靜謐而孤獨的畫面。僧人的到來和鐘聲的響起,增添了一絲超脫塵世的氛圍。後兩句通過對孤城和市集的描繪,展現了詩人內心的孤寂和對世事的疏離感。最後兩句則表達了詩人對友人因詩而瘦的同情,以及對紛繁世事的淡漠態度。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塵世的超然態度和對友情的珍視。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漢族,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陽遷居鞏縣。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備受推崇。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之。杜甫被世人尊爲“詩聖”,其詩被稱爲“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和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