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日兩篇

· 杜甫
九農成德業,百祀發光輝。 報效神如在,馨香舊不違。 南翁巴曲醉,北雁塞聲微。 尚想東方朔,詼諧割肉歸。
拼音

所属合集

#社日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社日:古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一般在春、秋兩季舉行,以祈求豐收和感謝土地神的恩賜。
  • 九農:指所有的農民,泛指農業。
  • 德業:指農業生產,因農業關乎國計民生,故稱德業。
  • 百祀:指各種祭祀活動。
  • 發光輝:指祭祀活動隆重、光彩奪目。
  • 報效:向神明表達感恩和祈求。
  • 神如在:形容祭祀時虔誠,彷彿神明就在眼前。
  • 馨香:指祭祀時燃燒的香,也比喻美好的聲譽或祭祀的虔誠。
  • 舊不違:指傳統習俗和規矩一直被遵守。
  • 南翁:指南方老人,這裏可能指參加社日活動的南方老人。
  • 巴曲:指巴地的歌曲,巴地泛指今四川東部一帶。
  • :醉酒,形容歡樂至極。
  • 北雁:指北方的雁,象徵北方。
  • 塞聲微:指邊塞的聲音微弱,可能指邊塞的戰事或生活不易。
  • 東方朔:西漢時期的文學家,以機智詼諧著稱。
  • 詼諧割肉歸:東方朔的故事,他在一次宴會上以機智的方式割肉回家,表現出他的機智和幽默。

翻譯

農民們完成了他們的德業,各種祭祀活動光彩奪目。我們虔誠地向神明表達感恩,傳統的美好習俗一直被遵守。南方的老人們醉心於巴地的歌曲,北方的雁聲在邊塞顯得微弱。我們仍然懷念東方朔的機智和幽默,他那詼諧地割肉回家的故事令人難忘。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社日祭祀的盛況和人們的歡樂心情。詩中,「九農成德業,百祀發光輝」展現了農業豐收的喜悅和祭祀活動的隆重。通過「南翁巴曲醉,北雁塞聲微」的對比,詩人表達了對和平生活的嚮往和對邊塞戰士的同情。最後,以東方朔的故事作爲結尾,增添了詩的趣味性和深意,同時也反映了詩人對智慧和幽默的讚賞。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情感豐富,體現了杜甫詩歌的深厚功底和人文關懷。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漢族,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陽遷居鞏縣。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備受推崇。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之。杜甫被世人尊爲“詩聖”,其詩被稱爲“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和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 1425篇诗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