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興三首

· 杜甫
豐年孰雲遲,甘澤不在早。 耕田秋雨足,禾黍已映道。 春苗九月交,顏色同日老。 勸汝衡門士,忽悲尚枯槁。 時來展材力,先後無醜好。 但訝鹿皮翁,忘機對芳草。
拼音

所属合集

#谷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遣興:抒發情感,排遣情緒。
  • 豐年:豐收的年份。
  • 孰雲:誰說。
  • 甘澤:指及時的雨水。
  • 禾黍:泛指莊稼。
  • 衡門士:指隱居不仕的人。
  • 枯槁:形容憔悴,這裏比喻生活困頓。
  • 鹿皮翁:指隱士,典出《列子·黃帝》,鹿皮翁是古代傳說中的隱士,以鹿皮爲衣。
  • 忘機:忘卻世俗的機巧,指超脫世俗的心態。

翻譯

豐收的年份誰說會來得晚,及時的雨水不在於早。 耕田時秋雨充足,莊稼已經茂盛到遮蔽了道路。 春天的苗在九月交織,顏色和太陽一樣老去。 勸告你這隱居的人,不要悲傷,不要自怨自艾。 時機到來時展現你的才能,無論先後,沒有醜陋和美好之分。 只是驚訝於那位鹿皮翁,忘卻世俗的機巧,面對芳草。

賞析

這首詩是杜甫抒發情感的作品,通過對豐收景象的描繪,表達了對隱居生活的思考和對時機的期待。詩中「豐年孰雲遲,甘澤不在早」展現了詩人對自然規律的深刻理解,而「勸汝衡門士,忽悲尚枯槁」則是對隱士的勸慰,希望他們不要因暫時的困頓而失去信心。最後提到「鹿皮翁」,以隱士的形象來象徵超脫世俗的生活態度,表達了對忘卻機巧、迴歸自然生活的嚮往。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體現了杜甫對生活的深刻洞察和對理想的追求。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漢族,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陽遷居鞏縣。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備受推崇。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之。杜甫被世人尊爲“詩聖”,其詩被稱爲“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和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