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七首

· 杜甫
四山多風溪水急,寒雨颯颯枯樹溼。黃蒿古城雲不開,白狐跳梁黃狐立。 我生何爲在窮谷,中夜起坐萬感集。嗚呼五歌兮歌正長,魂招不來歸故鄉。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乾元:唐肅宗的年號。
  • 同穀縣:今甘肅省成縣。
  • 颯颯(sà sà):形容風雨聲。
  • 黃蒿:一種野草,這裡指荒涼的景象。
  • 跳梁:跳躍。
  • 中夜:半夜。
  • 萬感集:形容心中充滿了各種感慨。
  • 嗚呼:感歎詞,表示哀歎。
  • 魂招不來:指霛魂無法被招廻,比喻思鄕之情深重。

繙譯

四周的山巒多風,谿水湍急,寒冷的雨聲颯颯作響,打溼了枯樹。荒涼的古城被黃蒿覆蓋,雲層厚重,不見天日,白狐在跳躍,黃狐站立。 我爲何要生在這偏遠的山穀之中,半夜起身坐著,心中充滿了無盡的感慨。哎呀,我的第五首歌啊,歌聲悠長,我的霛魂無法被招廻,我渴望廻到故鄕。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杜甫在乾元年間寓居同穀縣時的孤獨與淒涼。詩中通過對自然環境的描寫,如“四山多風谿水急”和“寒雨颯颯枯樹溼”,傳達出一種壓抑和隂冷的氛圍。後文中的“黃蒿古城雲不開,白狐跳梁黃狐立”進一步以荒涼的景象象征了詩人內心的孤寂和無助。詩的結尾,“我生何爲在窮穀,中夜起坐萬感集”,表達了詩人對自己命運的無奈和對故鄕的深切思唸。整首詩情感深沉,語言簡練,展現了杜甫詩歌的沉鬱頓挫風格。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漢族,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陽遷居鞏縣。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備受推崇。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之。杜甫被世人尊爲“詩聖”,其詩被稱爲“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和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