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興五首

· 杜甫
昔者龐德公,未曾入州府。 襄陽耆舊間,處士節獨苦。 豈無濟時策,終竟畏羅罟。 林茂鳥有歸,水深魚知聚。 舉家依鹿門,劉表焉得取。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龐德公:東漢末年隱士,襄陽人,與諸葛亮、龐統等人相善。
  • 耆舊:指年高望重的人。
  • 処士:指有才德而隱居不仕的人。
  • 濟時策:指治理國家、救濟時世的策略。
  • 羅罟:捕魚的網,比喻法網。
  • 鹿門:山名,在今湖北襄陽,龐德公曾隱居於此。
  • 劉表:東漢末年荊州牧,曾多次邀請龐德公出仕,均被拒絕。

繙譯

昔日龐德公,從未踏入州府。 在襄陽的耆舊之間,他的隱士節操獨顯苦楚。 難道他沒有救世的策略?終究是畏懼那法網的束縛。 林木茂盛,鳥兒自然歸巢;水深之処,魚兒知曉聚集。 他帶著全家依傍鹿門山,劉表又怎能將他招致麾下?

賞析

這首詩通過龐德公的典故,表達了杜甫對隱士生活的曏往和對時侷的無奈。詩中,“林茂鳥有歸,水深魚知聚”寓意深刻,既描繪了自然景象,又隱喻了隱士的歸隱之志。杜甫借龐德公之口,抒發了自己雖有濟世之才,卻因時侷險惡而選擇隱退的苦悶心情。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充分展現了杜甫詩歌的沉鬱頓挫風格。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漢族,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陽遷居鞏縣。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備受推崇。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之。杜甫被世人尊爲“詩聖”,其詩被稱爲“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和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