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郭

· 杜甫
霜露晚悽悽,高天逐望低。 遠煙鹽井上,斜景雪峯西。 故國猶兵馬,他鄉亦鼓鼙。 江城今夜客,還與舊烏啼。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guō):城牆外的區域,郊外。
  • 悽悽:形容霜露寒冷的樣子。
  • 逐望:隨着視線所及。
  • 鹽井:指產鹽的井,這裏可能指四川一帶的鹽井。
  • 斜景:斜陽。
  • 雪峯:積雪的山峯。
  • 故國:指故鄉。
  • 兵馬:指戰亂。
  • 他鄉:異鄉。
  • 鼓鼙(gǔ pí):古代軍中常用的樂器,這裏指戰鼓聲,代指戰爭。
  • 江城:江邊的城市。
  • 烏啼:烏鴉的叫聲。

翻譯

在城外的郊野,夜晚的霜露顯得格外寒冷,高高的天空隨着視線遠去而顯得低沉。 遠處鹽井上升起的煙霧,斜陽照耀在雪峯的西邊。 故鄉仍然處於戰亂之中,而異鄉也響起了戰鼓聲。 今夜我作爲客人停留在江邊的城市,聽着烏鴉的啼叫,彷彿回到了舊時的記憶。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杜甫在城外夜晚的所見所感,通過對霜露、天空、煙霧、斜陽等自然景象的描寫,營造出一種淒涼、孤寂的氛圍。詩中「故國猶兵馬,他鄉亦鼓鼙」反映了當時戰亂頻仍的社會現實,表達了詩人對故鄉的思念和對戰亂的憂慮。結尾的「江城今夜客,還與舊烏啼」則巧妙地將詩人的孤獨和對往昔的懷念融入其中,烏鴉的啼叫成爲了詩人情感的寄託,增強了詩歌的感染力。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展現了杜甫詩歌的深沉與哀婉。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漢族,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陽遷居鞏縣。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備受推崇。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之。杜甫被世人尊爲“詩聖”,其詩被稱爲“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和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