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李七司馬皁江上觀造竹橋即日成往來之人免冬寒入水聊題短作簡李公二首其一

· 杜甫
伐竹爲橋結構同,褰裳不涉往來通。 天寒白鶴歸華表,日落青龍見水中。 顧我老非題柱客,知君纔是濟川功。 合歡卻笑千年事,驅石何時到海東。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褰裳(qiān cháng):提起衣裳。
  • 華表:古代宮殿、陵墓等大型建築物前面做裝飾用的巨大石柱。
  • 青龍:此處指竹橋在水中的倒影。
  • 題柱客:指在橋柱上題詩的人,比喻有才華的人。
  • 濟川功:指治理河流、橋樑建設的功績。
  • 合歡:指竹橋的建成,使人們能夠歡聚。
  • 驅石:傳說中秦始皇爲了建造長城,驅使石頭自行移動。

翻譯

伐竹建造橋樑,結構與木橋相同,人們提起衣裳便能不溼腳地往來通行。 天寒時白鶴飛回華表,日落時青龍的倒影在水中顯現。 我自知年老不是能在橋柱上題詩的才子,而你卻是真正有治理河流、建設橋樑功績的人。 竹橋的建成讓人歡聚,卻笑那些千年前的傳說,驅使石頭何時才能到達東海之東。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竹橋建成的場景,通過對比自己的老邁與李七司馬的才華,表達了對李七司馬建設橋樑功績的讚賞。詩中「天寒白鶴歸華表,日落青龍見水中」以景寓情,展現了竹橋的美麗與實用。結尾的「合歡卻笑千年事,驅石何時到海東」則帶有諷刺意味,暗示了現實與傳說的對比,突出了竹橋的實際意義。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漢族,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陽遷居鞏縣。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備受推崇。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之。杜甫被世人尊爲“詩聖”,其詩被稱爲“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和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