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嘆三首

· 杜甫
闌風長雨秋紛紛,四海八荒同一雲。 去馬來牛不復辨,濁涇清渭何當分。 禾頭生耳黍穗黑,農夫田婦無消息。 城中鬥米換衾裯,相許寧論兩相直。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闌風長雨:指持續不斷的風雨。闌風,晚風。長雨,連綿不斷的雨。
  • 四海八荒:泛指天下各地。
  • 濁涇清渭:涇河水清,渭河水渾,涇河的水流入渭河時,清濁不混。比喻界限分明。
  • 禾頭生耳:形容莊稼因雨多而發芽,像耳朵一樣。
  • 黍穗黑:黍子的穗因雨水過多而發黑。
  • 鬥米換衾裯:形容物價飛漲,一斗米就能換取被褥。
  • 相許寧論兩相直:即使互相許諾,也難以論及雙方的價值是否相等。

翻譯

秋風不斷,細雨綿綿,整個秋天都是這樣紛紛擾擾。天下各地都被同一片雲所覆蓋。牛馬在雨中行走,已經難以分辨它們的身影,涇河的清水與渭河的濁水何時才能分明?莊稼因爲雨水過多,禾頭上長出了像耳朵一樣的芽,黍穗也因爲雨水而變得發黑,農民和田婦的消息全無。城裏的米價飛漲,一斗米就能換取被褥,即使人們互相許諾,也難以論及雙方的價值是否相等。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秋雨連綿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困擾和苦難。詩中,「闌風長雨」形象地描繪了秋雨的連綿不斷,而「四海八荒同一雲」則展現了這種天氣的普遍性。後兩句通過「濁涇清渭」的比喻,暗示了社會現實的混沌不清。詩的下半部分則通過具體的景象,如「禾頭生耳黍穗黑」和「鬥米換衾裯」,生動地反映了農民的困境和物價的飛漲,表達了詩人對民生疾苦的深切關注。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充分展現了杜甫作爲「詩史」的深刻社會責任感。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漢族,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陽遷居鞏縣。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備受推崇。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之。杜甫被世人尊爲“詩聖”,其詩被稱爲“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和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