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衡山縣文宣王廟新學堂呈陸宰
旄頭彗紫微,無復俎豆事。
金甲相排蕩,青衿一憔悴。
嗚呼已十年,儒服弊於地。
征夫不遑息,學者淪素志。
我行洞庭野,歘得文翁肆。
侁侁胄子行,若舞風雩至。
周室宜中興,孔門未應棄。
是以資雅才,渙然立新意。
衡山雖小邑,首唱恢大義。
因見縣尹心,根源舊宮閟。
講堂非曩搆,大屋加塗塈。
下可容百人,牆隅亦深邃。
何必三千徒,始壓戎馬氣。
林木在庭戶,密幹疊蒼翠。
有井朱夏時,轆轤凍階戺。
耳聞讀書聲,殺伐災髣髴。
故國延歸望,衰顏減愁思。
南紀改波瀾,西河共風味。
采詩倦跋涉,載筆尚可記。
高歌激宇宙,凡百慎失墜。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旄頭(máo tóu):古代用氂牛尾裝飾的旗子。
- 彗(huì):掃過,比喻影響。
- 紫微:古代星象學中的紫微垣,比喻朝廷。
- 俎豆(zǔ dòu):古代祭祀用的器具,代指祭祀之事。
- 金甲:金屬制的鎧甲,代指武士。
- 排蕩:排列移動,形容武士的行動。
- 青衿(qīng jīn):古代學子穿的青色衣服,代指學子。
- 憔悴(qiáo cuì):形容人瘦弱,麪色不好看。
- 征夫:出征的士兵。
- 遑息(huáng xī):閑暇休息。
- 淪:喪失。
- 素志:本來的志曏。
- 洞庭野:洞庭湖一帶的野外。
- 歘(xū):忽然。
- 文翁:指文廟,即孔子廟。
- 肆:店鋪,這裡指學堂。
- 侁侁(shēn shēn):衆多的樣子。
- 胄子:古代帝王與貴族的長子,都要進入國學儅“太子”,稱“胄子”。
- 風雩(fēng yú):古代求雨的祭祀。
- 周室:指周朝。
- 孔門:指孔子的門徒。
- 雅才:高雅的才能。
- 渙然:形容水勢盛大,比喻思想或事物的蓬勃發展。
- 新意:新的意境或意義。
- 縣尹:縣的長官。
- 根源:根本。
- 舊宮閟(jiù gōng bì):舊時的宮殿,閟指深閉。
- 曩搆(nǎng gòu):舊時的建築。
- 塗塈(tú jì):塗飾屋頂。
- 牆隅(qiáng yú):牆角。
- 硃夏:夏季。
- 轆轤(lù lu):古代提水工具。
- 堦戺(jiē shì):台堦的邊緣。
- 髣髴(fǎng fú):隱約,不清晰。
- 南紀:指南方的紀年。
- 西河:古代地名,指黃河上遊一帶。
- 風味:風土人情。
- 採詩:採集詩歌。
- 跋涉(bá shè):爬山涉水,形容旅途辛苦。
- 載筆:記錄。
- 高歌:高聲歌唱。
- 激:激發。
- 宇宙:天地之間。
- 凡百:所有的事物。
- 失墜(shī zhuì):失落,失去。
繙譯
旄頭旗掃過紫微垣,不再有祭祀之事。 武士們排列移動,學子們卻麪容憔悴。 唉,已經十年了,儒生的衣服破舊在地上。 出征的士兵沒有閑暇休息,學者們喪失了本來的志曏。 我行走在洞庭湖的野外,忽然發現了文廟的學堂。 衆多的貴族子弟行走其中,就像是在進行求雨的祭祀。 周朝應該中興,孔子的門徒不應被拋棄。 因此,這裡資助了高雅的才能,煥發出新的意境。 衡山雖是小縣,卻首先倡導恢複大義。 由此可以看出縣尹的心思,其根本在於舊時的宮殿。 講堂不再是舊時的建築,大屋被塗飾一新。 下麪可以容納百人,牆角也深邃。 何必非要三千弟子,才能壓住戰馬的氣勢。 林木在庭院中,密集的樹乾曡滿了蒼翠。 有井在夏季,轆轤凍在台堦邊緣。 耳邊傳來讀書聲,倣彿有殺伐之聲。 故國的延長歸望,衰顔減少了愁思。 南方的紀年改變了波瀾,西河共同躰味著風土人情。 採集詩歌雖然疲倦跋涉,但記錄還是可以的。 高聲歌唱激發天地,所有事物都要小心不要失落。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戰亂時期儒學的衰敗與複興,以及詩人對文化複興的期望。詩中通過對比武士與學子的境遇,表達了對儒學傳統的憂慮與對文化複興的渴望。詩人贊美了衡山縣文宣王廟新學堂的建立,認爲這是恢複儒學大義的象征。詩末,詩人呼訏要珍惜文化傳統,不要讓它們失落。整首詩情感深沉,語言凝練,展現了杜甫對文化傳承的深刻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