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一日題終明府水樓二首

· 杜甫
高棟曾軒已自涼,秋風此日灑衣裳。 翛然欲下陰山雪,不去非無漢署香。 絕闢過雲開錦繡,疏鬆夾水奏笙簧。 看君宜著王喬履,真賜還疑出尚方。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高棟曾軒(gāo dòng céng xuān):高大的樓閣。
  • 翛然(xiāo rán):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樣子。
  • 陰山:古代山名,此處可能指陰涼的山。
  • 漢署香:指漢代官署中的香氣,比喻官職的尊貴。
  • 絕闢過雲:形容山勢險峻,雲霧繚繞。
  • 錦繡:比喻美麗的景色。
  • 笙簧:古代的一種樂器,此處比喻美妙的音樂。
  • 王喬履:傳說中仙人王喬的鞋子,比喻仙人的物品。
  • 尚方:古代官署名,負責製造皇帝的器物。

翻譯

高大的樓閣早已自帶着涼意,秋風在今天輕輕拂過我的衣裳。 我自由自在地想要像陰山的雪一樣飄落,不離開並非因爲沒有漢署的香氣。 山勢險峻,雲霧繚繞,彷彿雲開見錦繡,松樹夾水,彷彿奏起了笙簧。 看你穿着王喬的仙履,真像是皇帝賜予的,還讓人懷疑是否出自尚方。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站在高樓的涼爽中,感受秋風,想象自己如雪般自由飄落,同時讚美了樓外的美景和樓主的高雅。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意象和比喻,如「陰山雪」、「漢署香」、「錦繡」、「笙簧」等,表達了詩人對自然美景的嚮往和對高雅生活的讚美。最後兩句以王喬履和尚方賜物作比,既讚美了樓主的非凡,也隱含了對皇帝恩賜的嚮往。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展現了杜甫詩歌的獨特魅力。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漢族,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陽遷居鞏縣。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備受推崇。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之。杜甫被世人尊爲“詩聖”,其詩被稱爲“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和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