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子

· 杜甫
巴蜀愁誰語,吳門興杳然。 九江春草外,三峽暮帆前。 厭就成都卜,休爲吏部眠。 蓬萊如可到,衰白問羣仙。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巴蜀:指四川一帶。
  • 吳門:指江蘇一帶,特別是蘇州。
  • 杳然:形容遙遠,難以觸及。
  • 九江:指長江中下游一帶。
  • 三峽:指長江三峽,即瞿塘峽、巫峽、西陵峽。
  • 成都卜:指在成都占卜,尋求指引。
  • 吏部眠:指在官場中沉睡,不問世事。
  • 蓬萊:傳說中的仙境。
  • 衰白:指年老體衰。

翻譯

在巴蜀之地,愁緒無人可訴,吳地的興盛已遙不可及。 九江之外春草茂盛,三峽之前暮色中的帆船。 厭倦了在成都占卜尋求出路,也不願在官場中沉睡不醒。 如果蓬萊仙境真的可以到達,我願去詢問羣仙,我的衰老何時能得到解脫。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杜甫對現實生活的厭倦和對理想境界的嚮往。詩中,「巴蜀愁誰語」和「吳門興杳然」形成鮮明對比,前者表達了詩人在巴蜀的孤獨和無助,後者則暗示了對吳地繁華的懷念和無法觸及的遺憾。後兩句通過對九江春草和三峽暮帆的描繪,進一步以自然景觀來映襯內心的孤寂和迷茫。最後兩句則展現了對超脫塵世的渴望,希望通過尋訪仙境來解決人生的困境和衰老的煩惱。整首詩情感深沉,意境開闊,展現了杜甫詩歌的深邃與超脫。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漢族,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陽遷居鞏縣。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備受推崇。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之。杜甫被世人尊爲“詩聖”,其詩被稱爲“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和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