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出塞九首(其一)

· 杜甫
慼慼去故里,悠悠赴交河。 公家有程期,亡命嬰禍羅。 君已富土境,開邊一何多。 棄絕父母恩,吞聲行負戈。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慼慼:憂愁的樣子。
  • 悠悠:遙遠的樣子。
  • 交河:地名,位於今新疆吐魯番市。
  • 程期:規定的期限。
  • 亡命:逃亡。
  • 嬰禍羅:陷入災禍的羅網。
  • 富土境:土地廣闊富饒。
  • 開邊:開拓邊疆。
  • 吞聲:忍住哭泣聲。
  • 負戈:揹着兵器,指從軍。

翻譯

憂愁地離開故鄉,遙遠地前往交河。 國家有規定的期限,逃亡則會陷入災禍的羅網。 你已經擁有廣闊富饒的土地,爲何還要不斷開拓邊疆? 拋棄了父母的恩情,忍住哭泣聲,揹負着兵器前行。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士兵離鄉背井,前往邊疆的悲壯情景。詩中,「慼慼」和「悠悠」兩個詞語,分別表達了士兵內心的憂愁和旅途的遙遠。杜甫通過士兵的口吻,表達了對戰爭的無奈和對家鄉的眷戀。詩的最後兩句「棄絕父母恩,吞聲行負戈」,深刻揭示了士兵內心的矛盾和痛苦,同時也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殘酷和人民的苦難。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和平的渴望和對戰爭的控訴。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漢族,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陽遷居鞏縣。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備受推崇。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之。杜甫被世人尊爲“詩聖”,其詩被稱爲“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和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