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樂府司天臺引古以儆今也
司天臺,仰觀俯察天人際。羲和死來職事廢,官不求賢空取藝。
昔聞西漢元成間,上陵下替謫見天。北辰微闇少光色,四星煌煌如火赤。
耀芒動角射三臺,上臺半滅中臺坼。是時非無太史官,眼見心知不敢言。
明朝趨入明光殿,唯奏慶雲壽星見。天文時變兩如斯,九重天子不得知。
不得知,安用臺高百尺爲。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司天臺:古代負責觀測天文、制定曆法的機構。
- 仰觀俯察:擡頭觀察天空,低頭觀察人間,指全面觀察天文和人事。
- 羲和:古代神話中掌管太陽的神,這裏指古代的天文官員。
- 職事廢:職責被廢棄,指天文觀測工作被忽視。
- 空取藝:只追求技藝,不重視實際應用。
- 元成間:指西漢元帝和成帝時期。
- 上陵下替:指天象異常,上天的警示和下民的衰敗。
- 謫見天:天象異常,被視爲天譴。
- 北辰:北極星。
- 微闇:微弱,昏暗。
- 四星:指四顆明亮的星星。
- 煌煌:明亮的樣子。
- 耀芒動角:光芒閃爍,星角移動。
- 三臺:古代星官名,指三臺星。
- 上臺半滅中臺坼:上臺星半隱,中臺星裂開,形容天象異常。
- 太史官:古代負責天文觀測和記錄的官員。
- 明光殿:皇帝處理政務的地方。
- 慶雲壽星見:報告吉祥的天象,如慶雲和壽星的出現。
- 天文時變:天文現象的變化。
- 九重天子:指皇帝。
- 百尺:形容司天臺很高。
翻譯
司天臺,負責仰望星空、俯察人間事務。自從羲和死後,天文觀測的職責就被廢棄了,官員們不求賢才,只空有技藝。
曾聽說在西漢元帝和成帝時期,天象異常,上天的警示和下民的衰敗顯現於天。北極星昏暗無光,四顆星星明亮如火。
光芒閃爍,星角移動,射向三臺星,上臺星半隱,中臺星裂開。那時並非沒有太史官,他們親眼所見,心知肚明,卻不敢言說。
第二天早晨,他們進入明光殿,只報告吉祥的天象,如慶雲和壽星的出現。天文現象的變化如此,皇帝卻無從知曉。
無從知曉,那又何必建造高達百尺的司天臺呢?
賞析
這首詩通過描述司天臺的職責被廢棄,以及太史官對異常天象的沉默,反映了當時朝廷的昏庸和官員的無能。詩人以古諷今,通過對比西漢時期的天象異常和太史官的沉默,暗示了當時社會的危機和皇帝的無知。詩中「不得知,安用臺高百尺爲」一句,深刻諷刺了朝廷的虛有其表,表達了詩人對時政的憂慮和對改革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