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樂府蠻子朝刺將驕而相備位也

蠻子朝,泛皮船兮渡繩橋,來自巂州道路遙。入界先經蜀川過,蜀將收功先表賀。 臣聞雲南六詔蠻,東連牂牁西連蕃。六詔星居初瑣碎,合爲一詔漸強大。 開元皇帝雖聖神,唯蠻倔強不來賓。鮮于仲通六萬卒,徵蠻一陣全軍沒。 至今西洱河岸邊,箭孔刀痕滿枯骨。誰知今日慕華風,不勞一人蠻自通。 誠由陛下休明德,亦賴微臣誘諭功。德宗省表知如此,笑令中使迎蠻子。 蠻子導從者誰何,摩挲俗羽雙隈伽。清平官持赤藤杖,大將軍系金呿嗟。 異牟尋男尋閤勸,特敕召對延英殿。上心貴在懷遠蠻,引臨玉座近天顏。 冕旒不垂親勞徠,賜衣賜食移時對。移時對,不可得,大臣相看有羨色。 可憐宰相拖紫佩金章,朝日唯聞對一刻。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蠻子朝:指南方少數民族的使者朝見唐朝皇帝。
  • 泛皮船兮渡繩橋:乘坐皮船渡過繩索橋。
  • 巂州:古代地名,今四川省西昌市一帶。
  • 蜀川:指四川地區。
  • 六詔:指南詔國的六個部落。
  • 牂牁:古代地名,今貴州省一帶。
  • :指吐蕃,古代西藏的政權。
  • 星居:分散居住。
  • 開元皇帝:唐玄宗李隆基。
  • 鮮于仲通:唐朝將領。
  • 西洱河:今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的一條河流。
  • 慕華風:嚮往中原文化。
  • 休明德:美好的德行。
  • 誘諭功:引導和教化的功績。
  • 省表:審閱奏章。
  • 中使:宮中的使者。
  • 摩挲俗羽雙隈伽:形容蠻子的服飾和儀仗。
  • 清平官:地方官員。
  • 赤藤杖:紅色的藤製手杖。
  • 金呿嗟:金制的裝飾品。
  • 異牟尋:南詔國的國王。
  • 尋閤勸:南詔國的王子。
  • 延英殿:唐朝宮殿名。
  • 冕旒:皇帝的冠冕。
  • 勞徠:慰勞。
  • 賜衣賜食:賞賜衣物和食物。
  • 移時對:長時間的對答。
  • 拖紫佩金章:穿着紫色官服,佩戴金制印章,指高官。

翻譯

蠻子朝,乘坐皮船渡過繩索橋,從遙遠的巂州來到這裏。進入唐朝境內首先要經過蜀地,蜀地的將領們因爲成功接待而先行表賀。 我聽說雲南的六詔蠻族,東邊連接牂牁,西邊連接吐蕃。六詔原本分散居住,後來合併成一個大部落,逐漸強大。 開元皇帝雖然聖明,但蠻族倔強不肯歸順。鮮于仲通率領六萬士兵,征討蠻族一戰全軍覆沒。 至今在西洱河岸邊,仍然可以看到滿是箭孔和刀痕的枯骨。誰知道今天蠻族嚮往中原文化,不需要勞煩一人就能自行通達。 這實在是由於陛下有美好的德行,也依賴於微臣的引導和教化。德宗審閱奏章知道這些情況,笑着命令宮中使者迎接蠻子。 蠻子的隨從是誰,他們的服飾和儀仗奇特。地方官員手持紅色的藤杖,大將軍佩戴金制的裝飾品。 異牟尋的兒子尋閤勸,特敕召見到延英殿。皇上心中重視懷柔遠方的蠻族,讓他在玉座旁近看天顏。 皇帝不戴冠冕親自慰勞,賞賜衣物和食物,長時間的對答。長時間的對答,大臣們相看有羨慕之色。 可憐那些穿着紫色官服,佩戴金制印章的宰相,早晨只聽到他們短暫的對答。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描述蠻子朝見唐朝皇帝的場景,展現了唐朝對邊疆民族的懷柔和接納政策。詩中,白居易讚揚了皇帝的德行和自己的教化功績,同時也反映了唐朝對邊疆民族的重視和尊重。通過對比歷史上蠻族的倔強和現在的歸順,詩人表達了對和平與文化交流的嚮往。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既展現了唐朝的盛世氣象,也體現了詩人的人文關懷。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字樂天,晚年又號香山居士,河南新鄭(今鄭州新鄭)人,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詩人和文學家。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紀念館坐落於洛陽市郊。白園(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陽城南香山的琵琶峯。 ► 296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