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翊戴(yì dài):輔佐擁戴。
- 元老:對資深年長且有功勳的老臣的尊稱。
- 謀猷(móu yóu):謀劃,策略。
- 大君:古代對君主的尊稱。
- 河山:指國土,疆域。
- 金石:指刻有文字的碑石。
- 劍履:指佩劍和履鞋,古代高官的服飾。
- 笳簫(jiā xiāo):古代的兩種樂器,此處指哀樂。
- 薤露(xiè lù):古代輓歌名,此處指哀悼之歌。
翻譯
輔佐擁戴的是資深的元老,他的謀劃與君主的心意相合。 國土被封爲他的故地,金石碑刻標誌着他新立的墳墓。 佩劍和履鞋隨他長眠於夜,笳簫的哀樂在暮雲中低咽。 回望誓師的地方,薤露的輓歌讓人不忍聽聞。
賞析
這首作品是對一位功勳卓著的太尉兼中書令的輓詞,表達了對他的深切哀悼和崇高敬意。詩中,「翊戴推元老,謀猷合大君」描繪了這位元老的輔佐之功和與君主的默契,而「河山封故地,金石表新墳」則體現了對其功績的肯定和對其逝世的哀悼。後兩句通過「劍履歸長夜,笳簫咽暮雲」的描繪,營造了一種悲涼的氛圍,最後「還經誓師處,薤露不堪聞」則深化了對逝者的懷念和對其生前事蹟的回憶。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情感真摯,是對逝者功績和人格的高度讚揚。

權德輿
權德輿,唐代文學家,大臣。字載之,行三。天水略陽(今甘肅秦安)人,家於潤州丹陽(今江蘇丹陽)。名士權皋子。未冠,即以文章稱,杜佑、裴胄交闢之。德宗聞其材,召爲太常博士,改左補闕,兼制誥,進中書舍人,歷禮部侍郎,三知貢舉。憲宗元和初,歷兵部、吏部侍郎,坐郎吏誤用官闕,改太子賓客。俄復前官,遷太常卿,拜禮部尚書,同平章事。會李吉甫再秉政,帝又自用李絳,議論持異,德輿從容不敢有所輕重,坐是罷,以檢校吏部尚書留守東都。復拜太常卿,徙刑部尚書,出爲山南西道節度使。二年,以病乞還,卒於道,年六十。贈左僕射,諡曰文。
► 391篇诗文
權德輿的其他作品
- 《 南亭曉坐因以示璩 》 —— [ 唐 ] 權德輿
- 《 宮人斜絕句 》 —— [ 唐 ] 權德輿
- 《 酬馮絳州早秋絳臺感懷見寄 》 —— [ 唐 ] 權德輿
- 《 馬秀才草書歌 》 —— [ 唐 ] 權德輿
- 《 奉和劉侍郎司徒奉詔伐叛書情呈宰相 》 —— [ 唐 ] 權德輿
- 《 酬張祕監閣老喜太常中書二閣老與德輿同日遷官相代之作 》 —— [ 唐 ] 權德輿
- 《 大行皇太后輓歌詞三首 》 —— [ 唐 ] 權德輿
- 《 奉和韋諫議奉送水部家兄上後書情寄諸兄弟仍通簡南宮親舊並呈兩省閣老院長 》 —— [ 唐 ] 權德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