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句

· 龐蘊
無事失卻心,走向門前覓。借問舊知識,寂絕無蹤跡。 卻歸堂上審思看,改卻衆生稱心安。不能出外求知識,自向家中入涅槃。 大丈夫,昔日有,今日無,家計破除盡,贖得一羣奴。 奴婢有六人,一人有六口。六六三十六,常隨我前後。 我亦不拘伊,伊亦不敢走。若道菩提難,菩提亦不難。 少欲知足毛頭寬,遠離財色神自安。分明瞭見三塗苦,世上名聞不相關。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涅槃(niè pán):佛教術語,指超越生死的境界,達到解脫。
  • 菩提(pú tí):佛教術語,指覺悟的智慧。
  • 三塗(sān tú):佛教術語,指地獄、餓鬼、畜生三種惡道。

翻譯

無事卻失去了心,走到門前尋找。請問舊時的知識,卻已寂靜無蹤跡。 回到堂上仔細思考,改變了衆生的稱心安。不再外出尋求知識,自己在家中達到涅槃。 大丈夫,過去有,現在無,家計破除盡,贖回了一羣奴隸。 奴婢共有六人,一人有六口。六六三十六,常隨我前後。 我也不約束他們,他們也不敢逃走。如果說菩提難,其實菩提也不難。 少欲知足,心胸寬廣,遠離財色,精神自然安寧。清楚地看到三塗的苦難,世上的名聲與我無關。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比過去與現在的生活狀態,表達了詩人對物質生活的超然態度和對精神追求的重視。詩中「無事失卻心」一句,反映了詩人在平靜生活中對內心追求的反思。後文提到「改卻衆生稱心安」,表明詩人通過自我審視,找到了內心的平靜與滿足。詩的最後,詩人強調了少欲知足、遠離世俗的重要性,體現了佛教思想中的解脫與覺悟。整體上,詩歌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精神自由的嚮往和對世俗的超脫。

龐蘊

唐衡州衡陽人,字道玄。嗜佛法,曾謁僧人石頭。因厭貪俗,沉家財於洞庭,鬻竹器以爲生。後居襄陽,世稱龐居士。工詩。有《詩偈》。 ► 207篇诗文

龐蘊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