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浴

· 韓偓
再整魚犀攏翠簪,解衣先覺冷森森。 教移蘭燭頻羞影,自試香湯更怕深。 初似洗花難抑按,終憂沃雪不勝任。 豈知侍女簾帷外,剩取君王幾餅金。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魚犀(yú xī):即魚須、魚笏。古代大夫所用的笏,因以鯊魚皮爲飾,故稱。
  • 翠簪(cuì zān):翡翠或碧玉的簪子。
  • 蘭燭(lán zhú):用蘭香製作的蠟燭,這裏指蠟燭。
  • 香湯(xiāng tāng):調有香料的熱水。
  • 沃雪(wò xuě):以熱水澆雪。比喻事情極易解決。

翻譯

再次整理好鯊魚皮裝飾的笏板併攏起翠簪,解開衣裳首先感覺到寒冷森森。 讓人移動蘭燭(光亮)卻頻頻羞於面對自己的影子,親自試一下熱水又害怕水太深。 起初似乎是在清洗花朵般難以抑制地按捺(心情),最終又擔憂像熱水澆雪般自己不能承受。 哪裏知道在侍女的簾帷之外,(君王)又剩下了幾餅金子(意爲君王可能又去別處尋歡作樂了)。

賞析

這首詩以女子沐浴爲主題,細膩地描繪了女子沐浴前的準備、沐浴時的心態和感受,以及可能對君王行爲的擔憂。

詩的首句描寫女子再次整理服飾,爲沐浴做準備,同時通過「冷森森」營造出一種清冷的氛圍。接下來的幾句,通過對女子在沐浴過程中的心理和動作的描寫,如「頻羞影」「更怕深」「難抑按」「不勝任」等,生動地展現了女子複雜的內心世界,她既有着對自己身體的關注和羞澀,又有着對未知的擔憂。最後一句則通過侍女簾帷外的情景,暗示了君王可能的行爲,爲整首詩增添了一層深意。

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含蓄,通過對細節的描寫和心理的刻畫,展現了古代女子的情感和生活狀態。

韓偓

韓偓

韓偓,晚唐五代詩人,字致光,號致堯,晚年又號玉山樵人。陝西萬年縣(今樊川)人。自幼聰明好學,10歲時,曾即席賦詩送其姨夫李商隱,令滿座皆驚,李商隱稱讚其詩是“雛鳳清於老鳳聲”。龍紀元年(889年),韓偓中進士,初在河中鎮節度使幕府任職,後入朝歷任左拾遺、左諫議大夫、度支副使、翰林學士。 ► 34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