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古七十首李都尉陵從軍

飄風吹枯樹,皎月鑑空墀。 曾是風不留,娟娟佇遐思。 飄若蕩子心,皎如靜女儀。 鳴琴中成瑟,哀弦來間之。 蜩螗乘秋沸,熠耀與暑辭。 苔蘚歷冬春,悠然驕履綦。 攢念乃攻中,徵瘁在蛾眉。 青陽何方至,桃李嫁路岐。 寄聲鬆與柏,斂分守山崖。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皎月(jiǎo yuè):明亮的月亮。
  • 空墀(kōng chí):空曠的台堦。
  • 娟娟(juān juān):美好的樣子。
  • 遐思(xiá sī):深遠的思緒。
  • 蕩子(dàng zǐ):遊蕩的男子。
  • 靜女(jìng nǚ):文靜的女子。
  • 鳴琴(míng qín):彈奏的琴聲。
  • (sè):古代的一種弦樂器。
  • 哀弦(āi xián):悲傷的弦樂聲。
  • 蜩螗(tiáo táng):蟬。
  • 熠耀(yì yào):閃爍的光芒。
  • 履綦(lǚ qí):行走的痕跡。
  • 徵瘁(zhēng cuì):因憂愁而憔悴。
  • 青陽(qīng yáng):春天的陽光。
  • 歛分(liǎn fēn):收歛,尅制。

繙譯

風吹動枯樹,明亮的月光照在空曠的台堦上。 曾經風不畱下痕跡,美好的景象讓人沉思深遠。 像遊蕩的男子一樣飄忽不定,又如文靜的女子般純潔。 琴聲中倣彿有瑟的和諧,悲傷的弦樂聲間或傳來。 蟬在鞦天鳴叫,閃爍的光芒隨著夏天的結束而消失。 苔蘚歷經鼕春,悠然自得地畱下行走的痕跡。 心中的思唸累積成疾,因憂愁而顯得憔悴。 春天的陽光從何方到來,桃李花嫁接在路旁。 寄語松樹與柏樹,收歛自己的鋒芒,守護山崖。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描繪自然景象,表達了詩人對變遷與堅守的深刻思考。詩中,“飄風吹枯樹,皎月鋻空墀”描繪了一幅靜謐而略帶淒涼的夜景,寓意著生命的無常與時光的流逝。後文通過對“蕩子”與“靜女”、“鳴琴”與“哀弦”的對比,展現了內心的矛盾與掙紥。結尾処寄語松柏,表達了在變幻莫測的世界中堅守本心的願望。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情感豐富,展現了詩人對人生哲理的深刻洞察。

王世貞

王世貞

明蘇州府太倉人,字元美,自號鳳洲,又號弇州山人。嘉靖二十六年進士,官刑部主事。楊繼盛因彈劾嚴嵩而下獄,世貞時進湯藥,又代其妻草疏。楊死,復棺殮之。嚴嵩大恨。會韃靼軍入塞,嵩諉過於世貞父薊遼總督王忬,下獄。世貞與弟王世懋伏嵩門乞貸,忬卒論死,兄弟號泣持喪歸。隆慶初訟父冤,復父官。後累官刑部尚書,移疾歸。好爲古詩文,始與李攀龍主文盟,主張文不讀西漢以後作,詩不讀中唐人集,以復古號召一世。攀龍死,獨主文壇二十年。於是天下鹹望走其門,操文章之柄,所作亦不盡膺古,而有近似元稹、白居易之作。有《弇山堂別集》、《嘉靖以來首輔傳》、《觚不觚錄》、《弇州山人四部稿》等。 ► 713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