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子瞻學士初通判杭州過秀州遇鄉僧本覺庵文長老賦一詩留贈其後以學士再蒞杭過之則文已退院三過之圓寂矣皆有
蓮社老僧隨幻去,蓉城學士也難尋。
三毗尼地無生死,一剎那間有古今。
不向空王拋世法,卻從初地寄鄉心。
法堂總自巍峨在,還有茱萸探淺深。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蓮社:指佛教寺院。
- 老僧:年老的僧人,這裏指文長老。
- 蓉城:成都的別稱,這裏指蘇子瞻的故鄉。
- 學士:指蘇子瞻,他曾任翰林學士。
- 毗尼地:即「毗尼多流支」,佛教用語,意爲「無生死之地」。
- 剎那:佛教用語,極短的時間。
- 空王:指佛教中的佛陀。
- 初地:佛教用語,指修行者初入佛門的階段。
- 鄉心:對家鄉的思念之情。
- 法堂:寺院中供僧人講經說法的地方。
- 茱萸:一種植物,古代重陽節有佩戴茱萸的習俗,這裏可能指探訪的紀念。
翻譯
蓮社中的老僧隨着幻化而去,蓉城的學士也難以尋覓。 在無生死的毗尼之地,一剎那間便跨越了古今。 不向佛陀放棄世俗的法則,卻從初地寄託對家鄉的思念。 法堂依舊巍峨屹立,還有茱萸探尋的深淺。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蘇子瞻與文長老交往的回憶,表達了時光流轉、人生無常的感慨。詩中「蓮社老僧」與「蓉城學士」的對比,突顯了蘇子瞻與文長老之間的深厚情誼和難以重逢的遺憾。後兩句則通過佛教的意象,探討了生死、時間與信仰的主題,展現了詩人對人生和宗教的深刻思考。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情感真摯,是對蘇子瞻與文長老交往歷史的深情追憶。

王世貞
明蘇州府太倉人,字元美,自號鳳洲,又號弇州山人。嘉靖二十六年進士,官刑部主事。楊繼盛因彈劾嚴嵩而下獄,世貞時進湯藥,又代其妻草疏。楊死,復棺殮之。嚴嵩大恨。會韃靼軍入塞,嵩諉過於世貞父薊遼總督王忬,下獄。世貞與弟王世懋伏嵩門乞貸,忬卒論死,兄弟號泣持喪歸。隆慶初訟父冤,復父官。後累官刑部尚書,移疾歸。好爲古詩文,始與李攀龍主文盟,主張文不讀西漢以後作,詩不讀中唐人集,以復古號召一世。攀龍死,獨主文壇二十年。於是天下鹹望走其門,操文章之柄,所作亦不盡膺古,而有近似元稹、白居易之作。有《弇山堂別集》、《嘉靖以來首輔傳》、《觚不觚錄》、《弇州山人四部稿》等。
► 7138篇诗文
王世貞的其他作品
- 《 夀呉封君九十翁子叅政憲副侍養其孫峻伯郎中来請詩 》 —— [ 明 ] 王世貞
- 《 哭樑公實 》 —— [ 明 ] 王世貞
- 《 擬古七十首李都尉陵從軍 》 —— [ 明 ] 王世貞
- 《 端午 》 —— [ 明 ] 王世貞
- 《 成化乙酉世大父郎中公捷留省遂破吾族天荒今年復爲乙酉而猶子士駰入太學應試恰與大父同庚賦此期之 》 —— [ 明 ] 王世貞
- 《 早入廬山首路作 》 —— [ 明 ] 王世貞
- 《 病後程子訪我園居小飲作 》 —— [ 明 ] 王世貞
- 《 送徐少卿冊封魯諸王便道歸壽大父太師公八十還朝兼簡其弟元普中翰 》 —— [ 明 ] 王世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