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黎大年入西寧

· 成鷲
結束琴書悵索居,瀧江西去欲何如。 方將京雒三陳策,且向河陽一曳裾。 九月水邊逢旅雁,六都沙別見嘉魚。 臨邛買酒堪留醉,莫漫狂歌學接輿。
拼音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結束:整理行裝。
  • 琴書:琴和書籍,泛指文化藝術。
  • 悵索居:感到孤獨和失意。
  • 瀧江:江名,具體位置不詳。
  • 京雒:指京城洛陽。
  • 三陳策:多次陳述策略,指在京城有所作爲。
  • 河陽:地名,今河南省孟州市。
  • 曳裾:拖着長袍,比喻做官或求學。
  • 旅雁:遷徙的雁,比喻遊子。
  • 六都沙:地名,具體位置不詳。
  • 嘉魚:美好的魚,比喻美好的事物。
  • 臨邛:地名,今四川省邛崍市。
  • 接輿:古代隱士,比喻隱居不仕。

翻譯

整理好行囊,帶着琴和書籍,我感到孤獨和失意,瀧江向西流去,我將何去何從?正打算在京城洛陽多次陳述我的策略,暫且先去河陽做官或求學。九月的水邊遇到了遷徙的雁,六都沙邊又見到了美好的魚。在臨邛買酒可以留下醉意,不要輕易地狂歌學那隱士接輿。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詩人對離別的悵惘和對未來的不確定感。詩中,「結束琴書悵索居」一句,既展現了詩人的文化素養,又透露出他的孤獨和失意。後文通過對瀧江、京雒、河陽等地的描繪,以及對旅雁、嘉魚等自然景象的比喻,進一步抒發了詩人的情感。結尾的「臨邛買酒堪留醉,莫漫狂歌學接輿」則表達了詩人對現實生活的態度,既不逃避,也不沉溺,而是選擇在醉意中尋找一絲慰藉。

成鷲

成鷲,俗姓方,名顓愷,字趾麟。出家後法名光鷲,字即山;後易名成鷲,字跡刪。廣東番禺人。明舉人方國驊之子。年十三補諸生。以時世苦亂,於清聖祖康熙十六年(一六七七)自行落髮,康熙二十年稟受十戒。曾住會同縣(今瓊海)多異山海潮巖靈泉寺、香山縣(今中山)東林庵、澳門普濟禪院、廣州河南大通寺、肇慶鼎湖山慶雲寺,爲當時著名遺民僧。工詩文,一時名卿鉅公多與往還。論者謂其文源於《周易》,變化於《莊》《騷》,其詩在靈運、香山之間。年八十五圓寂於廣州。著有《楞嚴經直說》、《道德經直說》、《鼎湖山志》、《鹿湖近草》、《鹹陟堂詩文集》等。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三二八有傳。 ► 174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