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參差(cēn cī):不齊的樣子。
- 霽色:雨過天晴後的景色。
- 漣漪(lián yī):水面微波。
- 寒巖:寒冷的山岩。
- 危綠:指山岩上的綠色植物,顯得脆弱或不穩固。
- 東籬:東邊的籬笆,常用來指代田園或隱居之地。
翻譯
天空中雲彩與光線交錯不齊,我在江上推開船篷,看到日出的時間稍晚。雨過天晴,羣山在陽光下顯得格外明亮,如同劍戟一般。秋風中,我躺在船上,面對着水面的微波。寒冷的山岩上,綠色的植物帶着霜露,顯得有些脆弱。野外的溪水邊,低垂的花朵與果實交織在一起。爲何我這個故鄉的客人會如此憔悴,整日冷冷地吟詩,總是回憶起東邊的籬笆和田園生活。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江上秋曉的景色,通過細膩的自然描寫,展現了詩人對自然美景的敏感和深情的體驗。詩中「天光雲影兩參差」和「霽色千峯明劍戟」等句,以生動的意象表現了清晨的寧靜與壯麗。後半部分則透露出詩人對故鄉的深深思念和隱居生活的嚮往,情感真摯,意境深遠。整首詩語言凝練,情感豐富,展現了詩人對自然和生活的深刻感悟。
成鷲
成鷲,俗姓方,名顓愷,字趾麟。出家後法名光鷲,字即山;後易名成鷲,字跡刪。廣東番禺人。明舉人方國驊之子。年十三補諸生。以時世苦亂,於清聖祖康熙十六年(一六七七)自行落髮,康熙二十年稟受十戒。曾住會同縣(今瓊海)多異山海潮巖靈泉寺、香山縣(今中山)東林庵、澳門普濟禪院、廣州河南大通寺、肇慶鼎湖山慶雲寺,爲當時著名遺民僧。工詩文,一時名卿鉅公多與往還。論者謂其文源於《周易》,變化於《莊》《騷》,其詩在靈運、香山之間。年八十五圓寂於廣州。著有《楞嚴經直說》、《道德經直說》、《鼎湖山志》、《鹿湖近草》、《鹹陟堂詩文集》等。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三二八有傳。
► 1745篇诗文
成鷲的其他作品
- 《 答李斗山明府冬日京邸見寄來韻 》 —— [ 明 ] 成鷲
- 《 挽香山毛果泉 》 —— [ 明 ] 成鷲
- 《 題張煜生小影 》 —— [ 明 ] 成鷲
- 《 風琴 》 —— [ 明 ] 成鷲
- 《 中宿歸舟賦得落日放船好和張子白韻 其十一 》 —— [ 明 ] 成鷲
- 《 賦得玉蘭秋放送關若垂孝廉北上 》 —— [ 明 ] 成鷲
- 《 王屋山人琢硯歌和徐琶洲作 》 —— [ 明 ] 成鷲
- 《 雙桂天公見過用韻賦答 》 —— [ 明 ] 成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