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聖廟次左時翊韻

· 祁順
六經明綱常,皎如日當午。 自非聖賢出,誰任斯道主。 堯諮允執中,孔欲不逾矩。 正傳屬亞聖,鄒魯鄰區宇。 曾聞歷聘時,車從紛如雨。 巽言感齊樑,高論折秦楚。 人亡道不泯,耿耿貫今古。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六經:指《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樂經》,是中國古代儒家學說的核心經典。
  • 綱常:指儒家倫理道德的基本原則,即三綱五常。
  • :明亮。
  • 堯諮允執中:堯帝諮詢並堅持中庸之道。
  • 孔欲不逾矩:孔子希望不超越規矩。
  • 正傳:正確的傳承。
  • 亞聖:指孟子,被尊稱爲「亞聖」。
  • 鄒魯:指鄒國和魯國,孟子的故鄉。
  • 歷聘:指孟子周遊列國,被各國聘爲顧問。
  • 巽言:溫和的言語。
  • 感齊梁:感動齊國和梁國。
  • 高論:深刻的言論。
  • 折秦楚:折服秦國和楚國。
  • 人亡道不泯:人雖逝去,其道不滅。
  • 耿耿:光明,顯著。

翻譯

六經明確了儒家倫理道德的基本原則,如同正午的太陽一樣明亮。若非聖賢出現,誰能承擔這大道的主宰?堯帝諮詢並堅持中庸之道,孔子希望不超越規矩。正確的傳承屬於亞聖孟子,他的故鄉鄒國和魯國相鄰。曾聽說孟子周遊列國時,跟隨的車隊和人羣如雨般紛至沓來。他用溫和的言語感動了齊國和梁國,用深刻的言論折服了秦國和楚國。人雖逝去,其道不滅,這光明顯著的道理貫穿古今。

賞析

這首詩讚頌了孟子對儒家思想的傳承和貢獻。通過對比堯、孔與孟子的道統,強調了孟子在儒家學說中的重要地位。詩中「人亡道不泯」一句,深刻表達了孟子思想的長久影響和價值。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對孟子及其學說的崇高敬意。

祁順

明廣東東莞人,字致和,號巽川。天順四年進士,授兵部主事,進郎中。成化中使朝鮮,不受金繒,拒聲伎之奉。累官至江西左布政使。有《石阡府志》、《巽川集》。 ► 53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