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李蒼水何古錢放舟羅江登立石磯晚過黃茂才山莊同賦

· 成鷲
背城臨水冷官衙,立石當門處士家。 細雨登舟閒半日,晴江移棹過三叉。 一窗山色藤蘿月,滿地春風豆蔻花。 贏得舞雩歸詠好,章縫叢裏有袈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放舟:乘船遊玩。
  • 羅江:江名,具躰位置不詳。
  • 立石磯:地名,可能是指江邊的一塊突出的石頭。
  • 黃茂才:人名,可能是作者的朋友。
  • 山莊:山中的別墅或莊園。
  • 背城:背對著城市。
  • 冷官衙:指官府冷清,可能暗示作者的官職不高或不繁忙。
  • 処士家:指隱士的家。
  • 閒半日:閑暇的半天。
  • 移櫂:調整船槳,改變船的方曏。
  • 三叉:指江麪的分支,可能是指河流的分叉口。
  • 藤蘿月:藤蔓植物和月光。
  • 豆蔻花:一種植物的花,常用來比喻少女。
  • 贏得:獲得,得到。
  • 舞雩:古代求雨的祭祀活動,這裡可能指某種慶祝活動。
  • 歸詠:歸來後吟詠。
  • 章縫:指衣服上的裝飾,這裡可能指穿著講究的人。
  • 袈裟:僧侶的服裝。

繙譯

背對著城市,臨近水邊,是冷清的官府,門前立著石頭的,是隱士的家。細雨中登上船,享受了半日的閑暇,晴朗的江麪上,調整船槳,駛過三叉路口。一扇窗映出山色和藤蔓間的月光,滿地春風中,豆蔻花盛開。歸來後,在慶祝活動中吟詠,衣著講究的人群中,有穿著袈裟的僧侶。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作者與友人乘船遊玩的情景,通過細膩的自然描寫和生動的場景轉換,展現了甯靜而美好的山水風光。詩中“背城臨水冷官衙”一句,既描繪了官府的冷清,又暗示了作者的閑適心態。後文通過“細雨登舟”、“晴江移櫂”等動作,展現了遊船的愜意與自由。結尾処的“舞雩歸詠”和“章縫叢裡有袈裟”則巧妙地融入了人文元素,增添了詩意的深度。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表達了作者對自然與人文和諧共存之美的贊美。

成鷲

成鷲,俗姓方,名顓愷,字趾麟。出家後法名光鷲,字即山;後易名成鷲,字跡刪。廣東番禺人。明舉人方國驊之子。年十三補諸生。以時世苦亂,於清聖祖康熙十六年(一六七七)自行落髮,康熙二十年稟受十戒。曾住會同縣(今瓊海)多異山海潮巖靈泉寺、香山縣(今中山)東林庵、澳門普濟禪院、廣州河南大通寺、肇慶鼎湖山慶雲寺,爲當時著名遺民僧。工詩文,一時名卿鉅公多與往還。論者謂其文源於《周易》,變化於《莊》《騷》,其詩在靈運、香山之間。年八十五圓寂於廣州。著有《楞嚴經直說》、《道德經直說》、《鼎湖山志》、《鹿湖近草》、《鹹陟堂詩文集》等。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三二八有傳。 ► 174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