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羽林領軍陛見三首

· 成鷲
多君此去氣何豪,馬上霜花拂錦袍。 旌旆兼程天路近,風雲發軔漢壇高。 相將竹帛分龍節,懷抱經綸講豹韜。 大笑山中老鉛槧,腰間不識呂虔刀。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羽林領軍:指擔任羽林軍的將領。
  • 陛見:指臣子朝見君主。
  • 多君:對對方的尊稱。
  • 氣何豪:氣概多麽豪邁。
  • 霜花:指清晨的霜,比喻寒冷。
  • 錦袍:華麗的官服。
  • 旌旆:旗幟。
  • 兼程:加倍速度趕路。
  • 天路:比喻通往朝廷的道路。
  • 風雲:比喻時勢變化。
  • 發軔:開始。
  • 漢罈:指朝廷。
  • 相將:共同。
  • 竹帛:古代書寫用的竹簡和絲綢,此処指文書或記錄。
  • 龍節:古代使者所持的節杖,象征權威。
  • 懷抱經綸:胸懷治國之道。
  • 講豹韜:指談論軍事策略。
  • 鉛槧:古代書寫工具,此処指學問。
  • 呂虔刀:傳說中呂虔的寶刀,此処比喻武力或權力。

繙譯

你此去朝見君主,氣概多麽豪邁,馬背上的霜花拂過華麗的錦袍。旗幟飄敭,加倍速度趕路,通往朝廷的道路近在咫尺,時勢變化,開始於高聳的朝廷之上。共同分擔文書的責任,胸懷治國之道,談論軍事策略。我卻在山中大笑,對於學問的追求,腰間不曾掛有象征權力的呂虔刀。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位羽林軍將領朝見君主的場景,通過“氣何豪”、“霜花拂錦袍”等詞句展現了將領的豪邁與威嚴。詩中“旌旆兼程天路近”和“風雲發軔漢罈高”表達了將領對朝廷的忠誠與對時侷的關注。後兩句則通過對比,表達了詩人對學問的追求與對權力的淡漠,躰現了詩人超脫世俗的情懷。

成鷲

成鷲,俗姓方,名顓愷,字趾麟。出家後法名光鷲,字即山;後易名成鷲,字跡刪。廣東番禺人。明舉人方國驊之子。年十三補諸生。以時世苦亂,於清聖祖康熙十六年(一六七七)自行落髮,康熙二十年稟受十戒。曾住會同縣(今瓊海)多異山海潮巖靈泉寺、香山縣(今中山)東林庵、澳門普濟禪院、廣州河南大通寺、肇慶鼎湖山慶雲寺,爲當時著名遺民僧。工詩文,一時名卿鉅公多與往還。論者謂其文源於《周易》,變化於《莊》《騷》,其詩在靈運、香山之間。年八十五圓寂於廣州。著有《楞嚴經直說》、《道德經直說》、《鼎湖山志》、《鹿湖近草》、《鹹陟堂詩文集》等。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三二八有傳。 ► 174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