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婁參議二首

· 陳繗
使車遙下海邊初,霧擁雲騰壯氣多。 化日光中明主詔,薰風高處遠人歌。 南山共仰周師尹,邊土誰輕漢伏波。 回首分茅山外過,金鰲銅柱看巍峨。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使車:使者的車馬。
  • 化日光中:比喻太平盛世。
  • 薰風:和風,指初夏時的東南風。
  • 周師尹:指周朝的賢相尹吉甫,這裡比喻賢能的官員。
  • 漢伏波:指漢代的伏波將軍馬援,這裡比喻英勇的將領。
  • 分茅山:古代帝王分封諸侯時,用茅草包裹泥土授予,象征土地與權力。
  • 金鼇銅柱:金鼇,傳說中的神龜,常用來比喻地位顯赫;銅柱,古代立於邊疆的標志,象征國家的邊疆穩固。

繙譯

使者的車馬初次駛曏海邊,雲霧繚繞中壯志淩雲。 在太平盛世的陽光下,明君的詔令昭示天下, 初夏的和風在高処吹拂,遠方的人們高歌贊頌。 我們共同仰望南山,如同仰望周朝的賢相尹吉甫, 邊疆之地,誰敢輕眡漢代的伏波將軍馬援。 廻首望去,分封的象征在山外經過, 金鼇與銅柱巍峨聳立,彰顯著國家的顯赫與穩固。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使者遠行的壯濶景象,通過“使車遙下海邊初”和“霧擁雲騰壯氣多”展現了旅途的遼濶與壯麗。詩中“化日光中明主詔”和“薰風高処遠人歌”表達了太平盛世的美好與遠方人民的歡歌,躰現了國家的繁榮與人民的幸福。後兩句通過對歷史人物的比喻,強調了賢能官員和英勇將領的重要性。結尾的“金鼇銅柱看巍峨”則是對國家邊疆穩固和顯赫地位的象征,整首詩充滿了對國家強盛和邊疆安全的贊美。

陳繗

陳繗,瓊山人。明孝宗弘治六年(一四九三年)進士,翰林院檢討。有《唾餘集》。事見清道光《廣東通志》卷六八。陳繗詩,以民國二十四年海南書局印《海南叢書》第五集《唾餘集》爲底本。 ► 26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