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南華雜篇述以五言十一章庚桑楚

漆園寧劍士,肯爲千金使。 偶資鵬翼怒,或因蝴夢喜。 蓬突垂曼胡,短後殊衣履。 遂因太子先,一探時君旨。 自言臣所能,十步一人靡。 千里不留行,後發而先抵。 復言臣劍三,先言而後擬。 天子及諸侯,鋒鍔分遙邇。 遠則四夷包,近亦四封止。 若無庶人劍,瞋目亡首趾。 紛紛若鬥雞,一旦命絕矣。 縱使百雞存,強秦方虎視。 浩浩長平坑,三千同一壘。 此時王聽畢,脫劍謝莊子。 三月閉宮門,劍客俱慚死。 莊子復儒冠,趙國猶延紀。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漆園:指莊子,因其曾爲漆園吏。
  • 劍士:指武士或劍客。
  • 鵬翼:比喻宏大的力量或抱負。
  • 蝴夢:指莊子的蝴蝶夢,比喻虛幻或夢境。
  • 蓬突:形容頭髮散亂。
  • 垂曼胡:指鬍鬚下垂。
  • 短後:指衣服的後襬短。
  • 衣履:衣服和鞋子。
  • 太子先:指太子的先導或先行。
  • 時君旨:指當時君王的旨意。
  • :倒下,這裏指擊敗。
  • 不留行:指行動迅速,不留痕跡。
  • 後發而先抵:指雖然後行動,但先到達。
  • 鋒鍔:劍的鋒利部分,比喻武力或權力。
  • 遙邇:遠近。
  • 四夷包:指四周的蠻夷之地。
  • 四封止:指四面的邊界。
  • 庶人劍:普通人的劍法。
  • 瞋目:瞪大眼睛。
  • 亡首趾:指失去頭和腳,比喻死亡。
  • 鬥雞:比喻爭鬥。
  • 強秦方虎視:指秦國如虎般兇猛地覬覦。
  • 長平坑:指長平之戰,秦國大敗趙國的地方。
  • 莊子:指莊周,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
  • 儒冠:儒生的帽子,代指儒學。
  • 延紀:延續紀元,指國家繼續存在。

翻譯

漆園的莊子並非真正的劍士,怎會爲千金所動。他偶爾藉助鵬鳥的翅膀展現憤怒,或是因蝴蝶的夢境而感到歡喜。他的頭髮散亂,鬍鬚下垂,衣着簡樸,鞋子普通。於是他通過太子的先導,一探當時君王的意圖。他自稱自己的能力,能在十步之內擊敗一人。千里之內行動迅速,不留痕跡,雖然後行動,但總能先到達。他還說自己的劍法有三重,先說出來再進行模擬。無論是天子還是諸侯,他的劍鋒都能觸及遠近。遠至四周的蠻夷之地,近至四面的邊界。如果沒有普通人的劍法,瞪大眼睛就會失去頭和腳。紛爭如同鬥雞,一旦命絕。即使百雞存活,強大的秦國如虎般兇猛地覬覦。浩大的長平坑,三千人同葬一地。此時君王聽完,放下劍向莊子致謝。三個月閉門不出,劍客們都感到羞愧而死。莊子又戴上儒生的帽子,趙國仍然延續着紀元。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莊子的形象,展現了道家哲學的超然與深邃。詩中莊子不爲金錢所動,以鵬翼和蝴夢比喻其宏大的理想和虛幻的人生觀。通過與劍士的對比,突出了莊子的高遠志向和深邃智慧。詩的結尾,莊子以儒冠示人,象徵着道家與儒家的融合,以及對國家命運的深切關懷。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作者對莊子哲學的深刻理解和崇高敬意。

郭之奇

明廣東揭陽人,字仲常。崇禎元年進士。累遷至詹事府詹事。後隱居南交山中,結茅屋數椽,著述其中。有《稽古篇》一百卷。 ► 190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