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早秋

· 袁凱
靡靡菰蒲已滿陂,菱花菱葉共參差。 即從景物看身世,卻怪飄零枉歲時。 得食野鳧爭去遠,避風江鸛獨歸遲。 干戈此日連秋色,頭白尤多宋玉悲。
拼音

所属合集

#七月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靡靡:形容植物茂盛的樣子。
  • 菰蒲:兩種水生植物,菰即茭白,蒲即香蒲。
  • (bēi):池塘。
  • 菱花菱葉:菱角的花和葉。
  • 參差:不齊的樣子。
  • 飄零:飄泊流落。
  • 歲時:年月,時光。
  • 野鳧:野鴨。
  • 江鸛:江邊的鸛鳥。
  • 干戈:古代兵器,比喻戰爭。
  • 宋玉悲:宋玉,戰國時期楚國辭賦家,其作品《九辯》中有「悲哉秋之爲氣也」的句子,後世常以「宋玉悲」指代秋天的哀愁。

翻譯

江邊的菰蒲已經茂盛地長滿了池塘,菱角的花和葉交錯不齊。從這些景物中可以看出自己的身世,卻奇怪自己爲何飄泊流落,白白浪費了時光。野鴨爲了覓食爭相遠去,江邊的鸛鳥爲了避風而獨自歸巢遲緩。戰爭連綿不斷,與秋色交織,讓人感到悲涼,就像宋玉筆下的秋天一樣,讓人感到頭上的白髮更多了。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江上早秋的景色,通過菰蒲、菱花菱葉等自然元素,映射出詩人對自身飄泊身世的感慨。詩中「得食野鳧爭去遠,避風江鸛獨歸遲」一句,既描繪了生動的自然景象,又隱喻了詩人對世態炎涼的深刻感受。結尾的「干戈此日連秋色,頭白尤多宋玉悲」則進一步抒發了對戰亂時代的悲嘆,以及對時光流逝的無奈和哀愁。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時代和個人命運的深刻思考。

袁凱

袁凱

袁凱,生卒年不詳,字景文,號海叟,明初詩人,以《白鷰》一詩負盛名,人稱袁白鷰。松江華亭(今上海市松江縣)人,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任監察御史,後因事爲朱元璋所不滿,僞裝瘋癲,以病免職回家,終“以壽終”。著有《海叟集》四卷。 ► 28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