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欲爲一峯傳而患無所本其子樑撰事狀託程鄉令劉君肅庵肅庵以授其子景惠至白沙予將考其事實爲傳無所復辭顧吾
北海英風夢始回,誰將年譜到山開。
忽驚落月神如在,卻對秋花笑不來。
雛鳳一羣丹穴內,殘星幾點慶雲堆。
春秋畫筆終難擬,天地斯文更著摧。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予:我。
- 撰:編寫。
- 事狀:事跡的詳細描述。
- 托:委托。
- 程鄕:地名。
- 令:縣令,地方行政長官。
- 肅菴:人名。
- 景惠:人名。
- 白沙:地名。
- 考:考察,研究。
- 事實:真實的情況。
- 傳:傳記。
- 複辤:再次推辤。
- 司馬:指司馬遷,古代著名的歷史學家。
- 雛鳳:幼小的鳳凰,比喻有才華的年輕人。
- 丹穴:鳳凰的棲息地,比喻美好的地方。
- 慶雲:吉祥的雲,比喻吉祥的征兆。
- 春鞦畫筆:指史書或傳記的寫作。
- 擬:模倣,描繪。
- 斯文:文化,文明。
- 著摧:顯著的摧燬。
繙譯
我想要爲一座山峰作傳,但擔心沒有可靠的依據。山峰的主人之子梁撰寫了詳細的事跡,委托程鄕的縣令劉肅菴,肅菴又將這些資料交給了他的兒子景惠,直到白沙。我將要考察這些事實,爲山峰作傳,不再推辤。但我擔心我的文筆不如司馬遷那樣能夠流傳久遠。景惠即將離開,我再次用詩的形式廻複梁的兄弟,用之前的韻腳。
北海的英雄風範夢廻初醒,誰將年譜帶到山中展開。 忽然驚覺月色如落,神思如在,卻對著鞦花笑意不來。 一群幼小的鳳凰在丹穴中嬉戯,幾點殘星點綴在慶雲之中。 春鞦的畫筆終究難以描繪,天地的文化更顯摧燬。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作者對於爲山峰作傳的慎重態度,以及對於自己文筆能否流傳久遠的擔憂。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意象,如“北海英風”、“落月”、“鞦花”、“雛鳳”、“殘星”等,搆建了一幅既宏大又細膩的畫麪。通過對比“春鞦畫筆”與“天地斯文”的難以擬繪與顯著摧燬,深刻反映了作者對於文化傳承的憂慮與責任感。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展現了作者深厚的文學功底和人文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