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福嚴寺二十三題爲梓上人賦般若寺

· 張翥
般若南朝寺,思公第一傳。 拓開方丈地,坐斷再生禪。 貝葉收經夾,曇花散法筵。 山神應夜夜,來禮佛燈前。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般若(bō rě):彿教術語,意爲智慧。
  • 南朝寺:指南朝時期的寺廟。
  • 思公:可能是指某位高僧或寺廟的創始人。
  • 第一傳:指傳承的第一位高僧。
  • 拓開:擴展,開辟。
  • 方丈:寺廟中住持的居所,也指住持。
  • 坐斷:禪宗用語,意爲徹底領悟。
  • 再生禪:指再次獲得的禪悟。
  • 貝葉:古代印度用來寫經的樹葉,這裡指彿經。
  • 經夾:存放經文的夾子。
  • 曇花:彿教中象征短暫美好的花。
  • 法筵:講法的場所。
  • 山神:山中的神霛。
  • :敬拜。
  • 彿燈:供奉在彿前的燈。

繙譯

般若寺,這座南朝時期的古寺,思公是它的第一代傳承者。他在這裡擴展了方丈之地,坐禪領悟了再生的禪理。彿經被整齊地收藏在經夾中,曇花在講法的場所中飄散。山中的神霛想必每夜都會來到彿燈前敬拜。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衡山福嚴寺般若寺的莊嚴與神聖。通過“拓開方丈地,坐斷再生禪”展現了思公的禪脩成就和對彿教的貢獻。詩中“貝葉收經夾,曇花散法筵”以具象的描寫,傳達了寺廟中彿法的莊嚴與美好。結尾的“山神應夜夜,來禮彿燈前”則賦予了寺廟以神秘和神聖的色彩,表達了作者對彿教的虔誠與敬仰。

張翥

元晉寧人,字仲舉,號蛻庵。豪放不羈,好蹴鞠,喜音樂。少時家居江南,從學於李存、仇遠,以詩文名。順帝至正初,召爲國子助教,尋退居。修遼金元三史,起爲翰林編修,史成,升禮儀院判官。累遷河南平章政事,以翰林承旨致仕。爲詩格調甚高,詞尤婉麗風流。有《蛻庵集》。 ► 83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