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詩七首

· 張翥
先人有夙訓,聞在幼壯時。 豈意衰暮日,乃復新驗之。 茫茫上天理,詎可私臆知。 百年大化中,流浪從推移。 信彼杞憂者,徒爲衆所嗤。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夙訓:[sù xùn] 早先的教誨或訓誡。
  • 幼壯:年輕時期。
  • 衰暮:晚年。
  • 詎可:[jù kě] 豈能,怎能。
  • 私臆:個人的主觀臆斷。
  • 大化:宇宙或自然界的巨大變化。
  • 推移:時間的流逝或事物的變化。
  • 杞憂:源自「杞人憂天」的典故,指不必要的或無根據的憂慮。
  • :嘲笑。

翻譯

先人曾留下早年的教誨,我聽聞於年輕時期。 未曾想到在衰老的晚年,這些教誨又重新得到驗證。 茫茫天理,怎能僅憑個人臆斷去理解? 在百年的巨大變化中,我們隨着時間的流逝,不斷被推動和改變。 那些無謂的杞人憂天者,不過是衆人嘲笑的對象。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先人教誨的回憶和對人生變化的深刻感悟。詩中,「夙訓」與「衰暮」形成對比,突顯了時間的流逝和人生的變遷。詩人通過對「大化」和「推移」的描繪,展現了宇宙和人生的無常,以及個人在其中的渺小。最後,詩人以「杞憂者」爲喻,諷刺了那些無謂的憂慮,強調了順應自然、接受變化的重要性。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體現了詩人對人生的深刻洞察和超然態度。

張翥

元晉寧人,字仲舉,號蛻庵。豪放不羈,好蹴鞠,喜音樂。少時家居江南,從學於李存、仇遠,以詩文名。順帝至正初,召爲國子助教,尋退居。修遼金元三史,起爲翰林編修,史成,升禮儀院判官。累遷河南平章政事,以翰林承旨致仕。爲詩格調甚高,詞尤婉麗風流。有《蛻庵集》。 ► 83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