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越寶林別峯嘉禾水西仲銘

· 張翥
越絕千峯有別峯,老禪宴坐梵王宮。 願中結習三生熟,機外忘言萬法空。 錫影夜飛天姥月,鐘聲曉度禹陵風。 孔淳自許遊方者,須覓巖居竺法崇。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越絕:越地,指今浙江省一帶。
  • 宴坐:靜坐,安坐。
  • 結習:佛教語,指煩惱和習氣。
  • 三生:佛教語,指前生、今生、來生。
  • 機外:心機之外,指超脫世俗的心境。
  • 忘言:指心領神會,不需用言語表達。
  • 萬法:佛教語,指一切事物和現象。
  • :佛教語,指萬物本質爲空。
  • 錫影:指僧人所持的錫杖的影子。
  • 天姥:山名,在今浙江省新昌縣東。
  • 鐘聲:指寺廟中的鐘聲。
  • 禹陵:指大禹的陵墓,在今浙江省紹興市。
  • 孔淳:人名,可能是詩人的朋友或同道。
  • 遊方:指雲遊四方,尋師訪道。
  • 竺法崇:人名,可能是指一位高僧或詩人所敬仰的佛教人物。

翻譯

越地的千峯之中,有一座別樣的山峯, 老禪師靜坐在梵天王的宮殿中。 他心中的煩惱和習氣已經結得三生成熟, 在心機之外,他忘卻了言語,認識到萬物皆空。 夜晚,僧人的錫杖影子飛過天姥山的月光, 清晨,寺廟的鐘聲穿越禹陵的風。 孔淳自認爲是遊方修行的人, 他必須尋找到隱居在岩石間的竺法崇。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一位老禪師在越地山峯中的靜修生活,通過「宴坐梵王宮」、「結習三生熟」、「忘言萬法空」等句,展現了禪師超脫世俗、深入禪境的精神狀態。詩中「錫影夜飛天姥月,鐘聲曉度禹陵風」以景寓情,通過自然景觀的描繪,傳達了禪師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意境。結尾提到「孔淳」與「竺法崇」,可能是詩人對友人或同道的期望,希望他們能像禪師一樣,追求心靈的淨化與昇華。

張翥

元晉寧人,字仲舉,號蛻庵。豪放不羈,好蹴鞠,喜音樂。少時家居江南,從學於李存、仇遠,以詩文名。順帝至正初,召爲國子助教,尋退居。修遼金元三史,起爲翰林編修,史成,升禮儀院判官。累遷河南平章政事,以翰林承旨致仕。爲詩格調甚高,詞尤婉麗風流。有《蛻庵集》。 ► 83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