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謨侍者還江陰

· 張翥
禪裓無塵錫杖青,一龕天竺更南屏。 楊枝遍灑瓶中水,貝葉時翻笈內經。 舊業池菱秋漠漠,歸舟江樹曉冥冥。 今朝又作蕪城別,何處鐘聲入夜聽。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禪裓(chán bì):指僧人的衣裳。
  • 錫杖:僧人所持的杖,頭上有錫環,行走時振動發聲。
  • (kān):供奉神彿的小閣子。
  • 天竺:古印度別稱,此処指彿寺。
  • 南屏:指南屏山,杭州西湖邊的一座山,山上有著名的淨慈寺。
  • 楊枝:即柳枝,彿教中常用以象征慈悲。
  • 貝葉:古代印度用貝多羅樹的葉子寫經,故稱彿經爲貝葉。
  • (jí):書箱。
  • 漠漠:形容水麪的廣濶無邊。
  • 冥冥:形容天色昏暗。
  • 蕪城:指敭州,因其歷史上多次遭受戰亂,城池荒蕪,故稱。

繙譯

僧人的衣裳不染塵埃,錫杖青青,他在一個小閣子裡供奉著彿像,這個閣子位於天竺寺的南屏山。他用柳枝灑水,象征著慈悲,貝葉經文在書箱中繙動。舊時的池塘裡菱角叢生,鞦水茫茫,歸船在江邊的樹影中,天色昏暗。今天又在敭州告別,不知道哪裡的鍾聲能在夜晚傳入耳中。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僧人送別時的景象,通過細膩的意象表達了離別的情感。詩中“禪裓無塵錫杖青”一句,既展現了僧人的清淨形象,又暗含了超脫塵世的意境。後文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寫,如“池菱鞦漠漠”、“江樹曉冥冥”,進一步加深了離別的淒涼氛圍。結尾的“何処鍾聲入夜聽”則畱下了無限的遐想,表達了詩人對友人遠行的不捨與對未來的期盼。

張翥

元晉寧人,字仲舉,號蛻庵。豪放不羈,好蹴鞠,喜音樂。少時家居江南,從學於李存、仇遠,以詩文名。順帝至正初,召爲國子助教,尋退居。修遼金元三史,起爲翰林編修,史成,升禮儀院判官。累遷河南平章政事,以翰林承旨致仕。爲詩格調甚高,詞尤婉麗風流。有《蛻庵集》。 ► 83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