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答翟彬文中時避慈溪

· 張翥
靜對孤燈思往事,偶聞疏雨落寒窗。 愁邊白髮三千丈,夢裏青山十四雙。 蜀魄有聲疑訴國,楚招無些憶沈江。 只因詩思緣君苦,吟斷遙鍾已曉撞。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蜀魄:指杜鵑鳥,相傳爲古蜀國望帝杜宇的魂魄所化。
  • 楚招:指楚地的招魂歌,這裏特指屈原的《招魂》。
  • 無些:無一點,表示完全沒有。
  • 沈江:指屈原投江自盡。

翻譯

靜靜地對着孤燈,思緒飄向了往事,偶爾聽到稀疏的雨點落在冰冷的窗上。 憂愁中,白髮彷彿有三千丈長,夢裏,青山的景色彷彿有十四雙眼睛在注視。 蜀地的杜鵑鳥發出聲音,似乎在訴說着國家的哀愁,楚地的招魂歌中,沒有一點回憶起屈原沉江的悲痛。 只因爲詩思因你而苦,吟詠到遙遠的鐘聲斷絕,已是黎明時分。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深沉的憂思和對往事的回憶。詩中,「靜對孤燈」與「偶聞疏雨」共同營造了一種孤寂與淒涼的氛圍。通過「白髮三千丈」和「夢裏青山十四雙」的誇張描繪,展現了詩人內心的無盡愁苦和對美好事物的渴望。後兩句通過對蜀魄和楚招的引用,隱喻了詩人對國家和歷史的關切,以及對屈原悲劇的共鳴。整首詩情感深沉,語言凝練,展現了詩人高超的藝術表現力。

張翥

元晉寧人,字仲舉,號蛻庵。豪放不羈,好蹴鞠,喜音樂。少時家居江南,從學於李存、仇遠,以詩文名。順帝至正初,召爲國子助教,尋退居。修遼金元三史,起爲翰林編修,史成,升禮儀院判官。累遷河南平章政事,以翰林承旨致仕。爲詩格調甚高,詞尤婉麗風流。有《蛻庵集》。 ► 83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