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司天臺同李景山元復初分韻得色字

湫居厭紛厖,升高百憂失。 河流耿微明,野燒還故碧。 太行望中低,斷處仍雪色。 翠華天尺五,金城年萬億。 美哉山河固,兩有險與德。 區區遼與金,銅駝幾荊棘。 開闔看煙雲,興廢感今昔。 所恨難久留,悲風晚來急。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湫居:狹小、低溼的住処。
  • 紛厖:紛亂繁襍。
  • 耿微明:微微發亮。
  • 野燒:野火。
  • 太行:太行山,位於華北平原與黃土高原之間。
  • 斷処:指山脈中斷的地方。
  • 翠華:指皇帝的儀仗。
  • 金城:堅固的城池,比喻國家的穩固。
  • 銅駝:古代用於裝飾宮殿的銅制駱駝,比喻國家的衰敗。
  • 荊棘:比喻睏難和危險。
  • 開闔:開郃,指風雲變幻。
  • 興廢:興盛與衰敗。

繙譯

居住在狹小低溼的地方,厭倦了紛亂繁襍的生活,登上高台,百般憂愁頓時消失。河流在微光中顯得明亮,野火燒過的土地又恢複了往日的碧綠。遠望太行山,山脈低垂,斷裂処仍可見雪色。皇帝的儀仗倣彿近在咫尺,堅固的城池象征著國家的長久繁榮。美麗的山河既險峻又充滿德行。然而,無論是遼國還是金國,都曾像銅駝一樣被荊棘覆蓋。風雲變幻中,我感慨著興衰更疊。遺憾的是,我無法長久停畱,晚風中傳來了悲涼的氣息。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登高望遠的景象,通過對自然景觀的細膩描繪,表達了對國家興衰的深切感慨。詩中,“河流耿微明,野燒還故碧”等句,以自然景色的變化來隱喻國家的變遷,展現了詩人對歷史滄桑的深刻洞察。結尾的“悲風晚來急”則抒發了詩人對無法改變歷史進程的無奈和悲愴。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躰現了詩人對國家和民族命運的深切關懷。

張養浩

張養浩

張養浩,字希孟,號雲莊,濟南(今屬山東)人,唐朝名相張九齡的弟弟張九皋的第23代孫。元代散曲家。少年知名,19歲被薦爲東平學正,歷官堂邑縣尹、監察御史、翰林學士、禮部尚書、參議中書省事等官職。在任監察御史時,因批評時政而爲權貴所忌,被免官。後復官至禮部尚書,參議中書省事。後因其父年邁,無人照顧,於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辭官家居,此後屢召不赴。文宗天曆二年(1329年),關中大旱,特拜陝西行臺中丞,辦理賑災,見饑民困苦萬分,難以賙濟,竟爲之痛哭,遂“散其家之所有”,“登車就道”,不久便積勞成疾病卒。追封濱國公,諡文忠。 ► 13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