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紵篇送顧仲明
吳中二八深閨女,生來不學唱《金縷》。纖纖素手青燈前,織得寒機成白紵。
裁縫熨貼爲君衣,春天衣著生光輝。明珠爲璫璧爲佩,同此素色無相違。
一朝送君江上別,歲晚關河積風雪。生知白紵不勝寒,但喜君身常皎潔。
君不見東鄰少婦織錦工,織作步障圍春風。春風一去花草歇,金谷寒蛩怨秋月。
何如潔白長相守,尊中有酒爲君壽。人生溫飽不足多,莫羨東家著綺羅。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白紵(zhù):白色的細麻布。
- 金縷:指《金縷曲》,一種歌曲。
- 璫(dāng):古代婦女戴在耳垂上的裝飾品。
- 璧(bì):古代的一種玉器,扁平,圓形,中間有孔。
- 步障:古代用來遮擋風塵或視線的屏幕。
- 金谷:地名,也指富貴人家。
- 寒蛩(qióng):秋天的蟋蟀。
翻譯
吳中地區的深閨少女,生來不學唱《金縷曲》。她們纖細的手在青燈前,織成寒冷的機上白紵布。 裁剪熨燙爲君製作衣裳,春天的衣着因此生輝。明珠作耳飾,璧玉作佩飾,與這素色無違和。 一朝送君江上別,歲末關河積滿風雪。她們深知白紵布不耐寒,只喜君身常如皎潔。 君不見東鄰少婦織錦技藝高超,織作步障圍住春風。春風一去花草凋零,金谷的寒蛩在秋月下哀怨。 何如保持潔白長相守,杯中有酒爲君祝壽。人生溫飽已足夠,不要羨慕東家穿綺羅。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對比吳中深閨少女與東鄰少婦的生活方式,表達了作者對樸素生活的讚美和對物質繁華的淡漠。詩中,少女們不學世俗的歌曲,而是勤勞地織布,爲心愛的人制作衣物,體現了她們的純潔和勤勞。而東鄰少婦雖然織錦技藝高超,但春風一去,繁華不再,只留下秋月下的哀怨。詩人以此勸誡人們,應當珍惜內心的純潔與溫飽的生活,不必羨慕外在的繁華與奢侈。
高明
元明間浙江平陽人,一說永嘉人,名明,以字行,號菜根道人。元順帝至正五年進士。授處州錄事,闢行省掾。方國珍據浙東,欲留置幕下,不就,旅寓鄞縣櫟社。明初,太祖聞其名,徵召之,以老疾辭。作《琵琶記》,爲南曲名著。有《柔克齋集》。
► 48篇诗文
高明的其他作品
- 《 楊季常約至山中既而不果因以詩寄三首 》 —— [ 元 ] 高明
- 《 商調 · 金絡索桂梧桐 · 詠別 》 —— [ 元 ] 高明
- 《 丁酉二月二日訪仲仁仲遠仲剛賢昆季別後賦詩以謝 》 —— [ 元 ] 高明
- 《 吳中會宋行之庫使時貢金北土 》 —— [ 元 ] 高明
- 《 題柯敬仲竹石 》 —— [ 元 ] 高明
- 《 送蘇伯修參政之京兆尹任三首 》 —— [ 元 ] 高明
- 《 送蘇伯修參政之京兆尹任三首 》 —— [ 元 ] 高明
- 《 送朱子昭赴都 》 —— [ 元 ] 高明